大圆智镜

普庵非相亦非名,达本忘情不见人。

孤月全收无意识,桂轮独耀绝纤尘。

三祇一念汤消雪,万行须臾火烁冰。

到此何劳声色问,共君本自镜圆明。

若将铜器作天真,背黑面青赚学人。

本性如空含万物,妙明寂照岂容尘。

山河石壁三春雾,空色全彰六月冰。

智自圆明非我所,不拘日月定光明。

形式: 古风

翻译

普庵并非以相貌或名声示人,深入理解根本忘却情感,不显形于人前。
孤月清辉洒落,无丝毫杂念,桂轮独自照耀,洁净无尘埃。
在修行中,一念之间冰雪融化,瞬间万行皆化为火焰,冰块消融。
到了这个境地,无需再问世间声色,你我本就心如明镜,清澈明亮。
如果将铜器当作纯真,那只是欺骗他人,本性应如虚空包容万物,妙明之心不容尘埃沾染。
山河大地如春天的薄雾,空灵之色在夏日冰凉中显现无遗。
智慧的圆满并非我所能独有,它不受日夜限制,永远光明照人。
智慧的圆明并非我所能控制,它自在光明,不拘泥于日夜的更替。

注释

普庵:指普庵法师。
非相亦非名:不以形象或名声示人。
孤月:单独的月亮。
桂轮:月亮的别称。
绝纤尘:完全洁净无尘。
三祇:佛教术语,指三个阶段的修行。
万行:众多善行。
声色:世俗的声乐和色彩。
镜圆明:比喻心灵如明镜般清澈。
铜器:比喻外在事物。
天真:纯真本质。
本性如空:本性如同虚空,无所不包。
妙明寂照:微妙而清明的心境。
山河石壁:自然景色。
六月冰:形容清凉之意。
智自圆明:智慧自然达到圆满。
不拘日月:不受时间限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的作品《大圆智镜》,以禅宗的智慧观为核心,表达了对修行境界的深刻理解。首句"普庵非相亦非名,达本忘情不见人",揭示了超越世俗名相,达到本心无我的境地。"孤月全收无意识,桂轮独耀绝纤尘",借月光比喻内心的清明,摒弃一切杂念,不受尘世纷扰。

"三祇一念汤消雪,万行须臾火烁冰",通过生动的比喻,说明修行者的心念之力可以融化烦恼,智慧之光照亮黑暗。"到此何劳声色问,共君本自镜圆明",表达出在这样的境界中,无需外求,内心如明镜般清澈。

接下来的诗句"若将铜器作天真,背黑面青赚学人"批评了执着于表面形式的修行,强调内在本质的重要性。"本性如空含万物,妙明寂照岂容尘",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真谛在于回归本性,不受任何尘埃污染。

"山河石壁三春雾,空色全彰六月冰",运用自然景象,描绘出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清澈。最后两句"智自圆明非我所,不拘日月定光明",点明智慧的圆满并非个人所有,而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时间限制,永远光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和修行体验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心灵净化和觉悟的追求,以及对世间万象的超然洞察。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化无尽历

化城立有谁知意,普雨调和润万机。

大根枝节全体露,何殊弥勒降生时。

石儿拍掌连云指,木女含笙和水吹。

试问灯笼谁解舞,知无我者快拈锤。

形式: 七言律诗

化米

当关击破黄金锁,佛与众生无两个。

全提吞尽十方空,万亿龙天为护佐。

雪歌独唱古峰头,风月溪山同赞和。

从来弘阐在当人,密赖知音共扬播。

共扬播,非彼我,一钵千家崇善果。

直叩维摩不二门,狭路相逢休放过。

形式: 古风

开钟示众法语

总中有别异中同,成坏非干这一钟。

收拾油铛并火熬,圆镕法器隮盲聋。

形式: 七言绝句

无见顶相

无影树下谁相识,琉璃殿内绝形名。

千岩色□祥光现,万壑松风和没人。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