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长想寻君道路遥,乱山霜后火新烧。
近闻移住邻衡岳,几度题诗上石桥。
古木传声连峭壁,一灯悬影过中宵。
风骚味薄谁相爱,攲枕常多梦鲍昭。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渴望交流之情。开篇“长想寻君道路遥,乱山霜后火新烧”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牵挂和渴望见面的迫切心情。这里的“路途遥远”和“霜后火烧”都是对友人相隔遥远的隐喻,同时也暗示着内心深处对于交流与沟通的热烈期盼。
接着“近闻移住邻衡岳,几度题诗上石桥”两句,透露了朋友可能已经搬到靠近衡山的地方,而诗人则频繁地在一座石桥上留下自己的诗句,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
“古木传声连峭壁,一灯悬影过中宵”两句,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思念之情。夜晚的寂静中,只有古树上的风声穿越着峻急的山壁,而一盏孤灯在夜色中投下长长的影子,这一切都像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和对友人的思念。
“风骚味薄谁相爱,攲枕常多梦鲍昭”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真挚情谊的怀疑,以及自己在寂寞无聊时常常梦到古代那位才子鲍照。这里的“风骚味薄”暗指现实中的交往多为浅薄,而“攲枕常多梦鲍昭”则是诗人对于古人真挚情谊的向往与怀念。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于朋友、对于历史人物的思念。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豪放情怀,也映射出他们对于真挚友谊的渴望与追求。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诗家为政别,清苦日闻新。
乱后无荒地,归来尽远人。
宽容民赋税,憔悴吏精神。
何必河阳县,空传桃李春。
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
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
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
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
半年离别梦,来往即湖边。
两幅关山雪,寻常在眼前。
项容藏古翠,张藻卷寒烟。
蓝淀图花鸟,时人不惜钱。
久闻为客过苍梧,休说携家归镜湖。
山水颠狂应尽在,鬓毛凋落免贫无。
和僧抢入云中峭,带鹤驱成涧底孤。
春醉醒来有馀兴,因人乞与武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