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顾蟾处士

久闻为客过苍梧,休说携家归镜湖。

山水颠狂应尽在,鬓毛凋落免贫无。

和僧抢入云中峭,带鹤驱成涧底孤。

春醉醒来有馀兴,因人乞与武陵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早就听说你作为行客经过苍梧之地,别说还要带着家人回归镜湖畔。
那里的山水绮丽狂放应尽收眼底,即使鬓发稀疏也不必担心贫穷困扰。
与僧人竞相攀登云雾缭绕的险峰,带着仙鹤漫步成为溪涧底部的孤独旅者。
春日醉酒后醒来兴致犹存,于是请求他人给予一幅描绘武陵桃源的画作。

注释

久闻:早就听说。
为客:作为行客。
过:经过。
苍梧:地名,代指远方。
休说:别说。
携家:带着家人。
归:回归。
镜湖:清澈如镜的湖泊,此处或特指某地名。
山水:自然风光。
颠狂:绮丽狂放,形容景色壮美。
应尽在:应全部包含在内。
鬓毛:鬓边的头发。
凋落:稀疏,脱落。
免贫无:不必担心贫穷。
和僧:与僧人一起。
抢入:竞相进入。
云中峭:云雾中的险峻山峰。
带鹤:带着仙鹤。
驱成:成为。
涧底孤:溪涧底部的孤独者。
春醉:春日醉酒。
醒来:酒醒之后。
有馀兴:还有剩余的兴致。
因人:于是向他人。
乞与:请求给予。
武陵图:描绘武陵桃源的画,象征理想中的隐逸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寄顾蟾处士》。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赞叹。

“久闻为客过苍梧”,表达了诗人长时间听闻友人在遥远的地方漂泊,苍梧可能指的是一个充满苍茫气息的地方,给人一种萧索感。这里通过“久闻”二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与关心。

“休说携家归镜湖”,则是劝慰友人不要再提及带着家眷回到镜湖的情景。镜湖通常象征着平静和清澈,诗人可能希望朋友能够找到一片宁静之地。

接下来的两句,“山水颠狂应尽在,鬓毛凋落免贫无。”表达了对自然界壮丽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友人年华老去、贫穷生活状态的慨叹。诗中“山水颠狂”形容的是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而“鬓毛凋落免贫无”则是对朋友境遇的一种同情。

“和僧抢入云中峭,带鹤驱成涧底孤。”这里的“和僧”可能指的是与一位居住在山中的和尚一道,共同体验自然之美。诗人通过“抢入云中峭”和“带鹤驱成涧底孤”这两句,展现了对高远、深邃自然景观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愿望。

最后,“春醉醒来有馀兴,因人乞与武陵图。”诗人在春日酒醒后,还残留着一些欢愉之情,于是请求友人赠送一幅描绘武陵景色的画作。武陵常被用来形容美丽的山水,这里可能代表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以及对友情深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宁静生活的心境。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寄曹松

旧制新题削复刊,工夫过甚琢琅玕。

药中求见黄芽易,诗里思闻白雪难。

扣寂颇同心在定,凿空何止发冲冠。

夜来月苦怀高论,数树霜边独傍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寄梁先辈

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

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陈琳笔砚甘前席,角里烟霞待共眠。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清溪道友

山门摇落空,霜霰满杉松。

明月行禅处,青苔绕石重。

泉声喧万壑,钟韵遍千峰。

终去焚香老,同师大士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寄萍乡唐禀正字

新书声价满皇都,高卧林中更起无。

春兴酒香薰肺腑,夜吟云气湿髭须。

同登水阁僧皆别,共上渔船鹤亦孤。

长忆前年送行处,洞门残日照菖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