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宣王答

三教之中儒最尊,止戈为武武尊文。

吾今尚自披蓑笠,你等何须读典坟。

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

若教颜闵英灵在,终不羞他李老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儒教之中儒家最受尊崇,以停止战争作为武力,而崇尚文化。
我如今仍然披着蓑衣斗笠,你们又何必去研读古籍经典。
佛教的寺庙高入蓝天,道教的宫观直插云霄。
如果颜回、闵子骞这样的贤才还在,他们绝不会以李老君为耻。

注释

三教:儒、释、道三种主要宗教。
儒:儒家。
尊:尊敬。
止戈:停止战争。
武:武力。
武尊文:崇尚和平与文化。
尚:仍然。
披:穿戴。
蓑笠:蓑衣和斗笠,古代农夫的典型服饰。
典坟:古代的经典文献。
释氏:指佛教。
宝楼:华丽的佛塔。
碧汉:青天或蓝色的天空。
道家:道教。
宫殿:宫观。
拂:触碰,这里形容宫观高耸。
颜闵:颜回和闵子骞,古代贤者。
英灵:杰出的精神或灵魂。
羞:感到羞耻。
李老君: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尊称。

鉴赏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自信,同时也表现出对其他宗教或哲学思想的宽容和平等态度。

“三教之中儒最尊”,直接表达了儒家在百家争鸣中的至高地位。紧接着,“止戈为武武尊文”则是强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武力只是辅助手段。

“吾今尚自披蓑笠”,诗人用“我”字表明自己的立场,虽身处低微但依旧坚守儒家的道德理念。"你等何须读典坟"则是在劝诫读者,无需过分追求佛教的经典或道家之学,只需关注人伦纲常即可。

“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这两句描绘了佛教与道教建筑宏伟壮观的景象,但并未给予过高评价,而是将它们视为一种精神寄托。

最后,“若教颜闵英灵在,终不羞他李老君”则表明如果儒家之教得以长存,那么即使与历代圣贤相比,也绝不会感到羞愧。这里的“李老君”通常指的是道家的祖师,李耳,即老子。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儒学的崇敬,更透露出一种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内在的自信。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冬暮城西晚眺

谬忝莲华幕,虚沾柏署官。

欹危长抱疾,衰老不禁寒。

时事已日过,世途行转难。

千崖兼万壑,只向望中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试后投所知

此日蓬壶两日程,当时消息甚分明。

桃须曼倩催方熟,橘待洪崖遣始行。

岛外音书应有意,眼前尘士渐无情。

莫教更似山西鼠,啮破愁肠恨一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北邙山

一种山前路入秦,嵩山堪爱此伤神。

魏明未死虚留意,庄叟虽生酌满巾。

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

羡他缑岭吹箫客,闲访云头看俗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北固亭东望寄默师

高亭暮色中,往事更谁同。

水谩矜天阔,山应到此穷。

病怜京口酒,老怯海门风。

唯有言堪解,何由见远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