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万里共心论,徒言吾道存。
奉亲无别业,谒帝有何门。
水宿惊涛浦,山行落叶村。
长安长梦去,欹枕即闻猿。
诗人以"万里共心论"开篇,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和理解,但随即转向自我,强调个人的道德信仰——"徒言吾道存"。接下来,诗人提及对亲人的侍奉与关怀,指出没有其他的职业或者追求,只是单纯地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奉亲无别业"。而在向帝王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却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因为不知道应该通过哪一个门路去实现这一目标——"谒帝有何门"。
诗中接着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水边的宿营被惊涛骇人的声音所打扰,而山行则是落叶纷飞的寂静——"水宿惊涛浦,山行落叶村"。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长安这座城市美好梦想的长久怀念,但即使是在旅途中,也能听到远处猿猴的叫声,仿佛是对家乡的回忆——"长安长梦去,欹枕即闻猿"。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以及对于家国的无尽思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怀旧之情。
不详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
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
山头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绝时。
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圣主东忧涨海滨,思移副相倚陶钧。
楼台独坐江山月,舟楫先行泽国春。
遥想万家开户外,近闻群盗窜诸邻。
几时入去调元化,天下同为尧舜人。
闲门不易求,半月在林丘。
已与山水别,难为花木留。
孤怀归静夜,远会隔高秋。
莫道无言去,冥心在重游。
一别一相见,须臾老此生。
客衣寒后薄,山思夜深清。
诗近吟何句,髭新白几茎。
路岐如昨日,来往梦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