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闲门不易求,半月在林丘。
已与山水别,难为花木留。
孤怀归静夜,远会隔高秋。
莫道无言去,冥心在重游。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和自然景物的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闲门不易求"一句开篇,通过“闲门”来表达一种隐逸、清静的生活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的难得。紧接着,“半月在林丘”则描绘出诗人所处环境,是夜深人静之时,月亮悬挂于山林之间,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已与山水别"表明诗人即将离开这片山水,而“难为花木留”则透露出一种不舍、依依惜别的情感。自然景物似乎也成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反映出他对大自然深厚的情感。
"孤怀归静夜"一句,通过“孤怀”二字传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而“归静夜”则是诗人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安宁。紧随而来的“远会隔高秋”,则表明了诗人对未来重逢之地的渴望,但现实中却被时间与空间所隔绝。
最后,“莫道无言去”似乎是在劝告自己或他人,在离别时不要有太多的话语,而“冥心在重游”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这个地方的留恋和回忆,仿佛在精神上重返那个场所。
整首诗通过山水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以及他与自然之间微妙的情感纽带。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深邃而复杂的心境。
不详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一别一相见,须臾老此生。
客衣寒后薄,山思夜深清。
诗近吟何句,髭新白几茎。
路岐如昨日,来往梦分明。
槐欲成阴分袂时,君期十日复金扉。
槐今落叶已将尽,君向远乡犹未归。
化石早曾闻节妇,沈湘何必独灵妃。
须知此意同生死,不学他人空寄衣。
行坐不相遗,辕门载笔时。
雅知难更遇,旧分合长思。
梦即重寻熟,书常转达迟。
山斋终拟到,何日遂心期。
藜杖山中出,吟诗对范家。
相知从海峤,寄食向京华。
名宦成何报,清眸未纵赊。
临邛梦来往,雨雪满褒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