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诗十首(其三)璚华岛

海上三山拥翠鬟,天宫遥在碧云端。

古来漫说瑶台迥,人世宁知玉宇寒。

落日芙蓉烟袅袅,秋风桂树露团团。

胜游寂寞前朝事,谁见吹箫驾綵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苑中的一处名为璚华岛的景致,以海上三山、天宫、瑶台、玉宇、落日、芙蓉、秋风、桂树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幽静寂寥的氛围。

首句“海上三山拥翠鬟”,以“三山”象征仙境,用“拥翠鬟”形容其绿意盎然,仿佛是大海怀抱中的翠绿发髻,展现出一种神秘而清新的景象。

接着,“天宫遥在碧云端”一句,将天宫置于碧蓝的云层之上,与首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仙境的高远与神秘。

“古来漫说瑶台迥,人世宁知玉宇寒”两句,通过对比古代传说中的瑶台与现实世界,表达了对仙境与人间不同感受的思考。瑶台虽远,但玉宇之寒却让人难以承受,暗示了仙境与人间的隔阂与差异。

“落日芙蓉烟袅袅,秋风桂树露团团”描绘了一幅夕阳下,芙蓉花随轻烟袅袅摇曳,秋风吹过桂树,露珠凝聚成团的美丽画面。这一景象既展现了季节变换的自然之美,也暗含了时间流逝的哲理。

最后,“胜游寂寞前朝事,谁见吹箫驾綵鸾”两句,通过“胜游”与“寂寞”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当前孤独心境的感慨。同时,“吹箫驾綵鸾”这一典故,借用了仙人乘鸾飞升的传说,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仙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怀念。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西苑诗十首(其四)承光殿

小苑平临太液池,金铺约户锁蟠螭。

云中帝座飞华盖,城上钩陈绕翠旗。

紫气曾回双凤辇,青松犹有万年枝。

从来清跸深严地,开尽碧桃人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西苑诗十首(其五)龙舟浦

列殿阴阴水窦连,汉家帝子有楼船。

兰桡桂楫曾千里,锦缆牙樯忆往年。

汾水秋风空落日,隋堤杨柳漫青烟。

今皇别有同民乐,不遣青龙漾碧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西苑诗十首(其六)芭蕉园

小山盘折翠㟏岈,松桧阴阴辇道斜。

草长兰亭迷曲水,雨深桃洞自飘花。

紫云依旧围黄屋,青鸟还应识翠华。

知是史臣焚草地,文光隐隐结红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西苑诗十首(其七)乐成殿

太液东来锦浪平,芙蓉小殿瞰虚明。

碧栏蘸影双龙卧,绿水浮渠九岛轻。

漾日金鳞堪引钓,拂天翠柳乱闻莺。

激流静看飞轮转,天子无为乐岁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