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五首(其二)回彭居士书

议得无心达有心,识心三界自平沉。

可怜迷望无心者,只道无心境不侵。

形式: 偈颂 押[侵]韵

翻译

讨论明白无心与有心的区别,认识心灵就能使三界内心平静。
可悲的是那些迷失方向、不知心为何物的人,他们以为没有心境就不会受到侵扰。

注释

议:讨论。
得:理解。
无心:指超然物外的心境。
达:通达。
有心:指有执着和欲望的心境。
识心:认识自我心灵。
三界:佛教中的天、人、阿修罗三界,泛指世间。
自平沉:自然而然地平静。
可怜:可悲。
迷望:迷失方向。
无心者:不知心的人。
只道:只认为。
无心境:没有心境的干扰。
不侵:不受影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的作品,名为《偈颂五首·其二·回彭居士书》。诗中表达了一种禅意的观念,通过"议得无心达有心",强调了禅修中的"无心"状态,即超越世俗认知和情感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的心境。"识心三界自平沉"进一步阐述,认识到心性本体的广大无边,可以使得心灵在世间纷扰中平静沉稳。

"可怜迷望无心者"表达了对那些迷失于世俗欲望、未能领悟无心之境的人的怜悯,他们误以为没有心境的干扰就是生活的全部。最后两句"只道无心境不侵"则点明,真正的无心并非对外境的绝缘,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不受外界影响。

整首诗以禅宗的语言,引导读者理解并体验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体现了禅宗修行的核心理念。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遍虚空界

和风周匝万花开,春雾濛濛锁绿苔。

世人寐语不知意,黄鹤楼前不赏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睹弟子作颂题窗乃续韵警之(其二)

石人击鼓木人吹,露柱亲闻脑搭披。

如是圆音无用处,阎公未肯便饶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睹弟子作颂题窗乃续韵警之(其四)

普庵三颂自连拈,寄与提纲本手钳。

炉鞴稳时无钝铁,何妨矢上更加尖。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睹弟子作颂题窗乃续韵警之(其三)

鼻孔辽天是阿谁,权将云雾作衣披。

迷悟本无唯一性,你全是我我无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