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子充知资阳县

家近古临邛,闻多木兰树。

其人袭芳馨,乃有相如赋。

成名三十年,始见列鸳鹭。

出为资阳长,秋鬓已点素。

天子爱黔黎,归与蜀民谕。

当时同洛阳,过半作丘墓。

屈指今所存,无如君最故。

唯酒可饯行,不饮车空驻。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翻译

我家靠近古老的临邛,听说那里有很多木兰花树。
那里的居民身披芬芳气息,就像司马相如曾吟咏的诗赋。
他成名已三十年,如今才位列高官行列。
他出任资阳县令,秋日里白发已染霜色。
天子深爱百姓,他归来是要传达皇上的关怀给蜀地民众。
当年繁华如洛阳,如今多半已成荒冢。
算来现今留存者,无人能比你更长久。
只有美酒能送行,但你不饮酒,车子也只好空停。

注释

家:住所。
古临邛:古代的临邛县。
木兰树:一种名贵的树。
袭:散发。
芳馨:香气。
相如赋:司马相如的诗篇。
成名三十年:经历很长时间才获得名声。
列鸳鹭:位列高官。
资阳长:资阳的县令。
秋鬓已点素:秋天的鬓发已斑白。
黔黎:百姓。
谕:传达。
洛阳:古代繁华都城。
丘墓:坟墓。
屈指:扳着手指计算。
最故:最长久的。
饯行:送别。
车空驻:车子空闲停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杨子充知资阳县》,通过对友人杨子充即将赴任资阳县的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首句“家近古临邛,闻多木兰树”,以友人故乡的古老风貌和木兰树的芬芳引出,暗示了友人的才情如同木兰般高洁。接着,“其人袭芳馨,乃有相如赋”赞美杨子充的文采,提及司马相如的辞赋,暗寓其才华横溢。

“成名三十年,始见列鸳鹭”赞扬友人在漫长岁月中终于崭露头角,得以跻身仕途高层。然而,“出为资阳长,秋鬓已点素”又感叹时光荏苒,友人即将离京赴任,鬓发斑白,流露出对友人老去的惋惜。诗人接着表达了对百姓的关怀,“天子爱黔黎,归与蜀民谕”,表明友人此行肩负着天子的厚望和对民众的关爱。

最后两句“当时同洛阳,过半作丘墓”,对比友人与往昔同僚,感叹人事如梦,许多人都已不在人世,而友人尤为长久。“唯酒可饯行,不饮车空驻”以酒表达送别的深情,但因不舍,即使劝酒也不忍心友人离去,车辆停驻,情感真挚。

整首诗通过描绘友人的经历和送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语言质朴,情感深沉。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杨申职方通判信州

从来饶信吏,爱宝袭侈越。

莫买冰玉盘,苍山斲明月。

明月有时生,穷岩有时竭。

君常抱清节,历职老无阙。

与我年齿同,独未变华发。

又为江外行,画舸羡明发。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送杨叔恬应北京辟

昔时见子宛丘下,丞相待子知子贤。

子于文字实赡博,海客谩估珠盈船。

欲卖明月一寸魄,虽豪未肯售以钱。

通都大邑忽辨宝,直取不犯骊龙涎。

遂作照乘物,矜夸魏人前。

从兹十二车,光彩生从先。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送杨明叔通判越州

知子心中光皪皪,不作秋蟫缘简策。

八月乘风入会稽,镜湖细浪鱼吹白。

新除戚里外诸侯,况喜上宾开右席。

明月楼中吸玉笙,青山影里森朱戟。

禹穴渊深入地流,秦望峰高插天碧。

朝暮樵溪不见人,往来梅市空馀迹。

墨池科斗作虾蟆,道士鹅群谁更易。

摩灭应多著者稀,但游莫用论今昔。

形式: 排律 押[陌]韵

送杨浩秘丞入蜀

有才不得试,志亦无所干。

有母不得养,法当之远官。

虽曰在民政,孝心宁得安。

志愿且未遂,而趋蜀道难。

行思叱驭者,勿复苦长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