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慢

列屋烘炉,深门响竹,催残客里时序。

投老情怀,薄游滋味,消得几多凄楚。

听雁听风雨,更听过、数声柔橹。

暗将一点归心,试托醉乡分付。借问西楼在否。

休忘了盈盈,端正窥户。

铁马春冰,柳蛾晴雪,次第满城箫鼓。

闲见谁家月,浑不记、旧游何处。

伴我微吟,恰有梅花一树。

形式: 词牌: 探春慢

翻译

屋檐下炉火旺盛,深宅内竹声响起,催促着旅人时光匆匆流逝。
年华已老,漂泊的滋味,又能承受多少悲伤。
聆听雁鸣风雨声,还有那轻轻的船桨声。
悄悄地,将一丝思乡之情寄托于醉梦中,询问西楼是否还在。
别忘了那明眸皓齿的倩影,她曾静静凝视着门窗。
春天的铁马踏过冰雪,如柳絮般的晴雪纷飞,城中处处箫鼓喧闹。
闲暇时看见哪家的月色,全然不记得往昔的游玩之地。
陪伴我低吟浅唱的,恰似那一树梅花盛开。

注释

烘炉:炉火旺盛。
深门:深宅的门。
客里:旅居他乡。
投老:年老。
薄游:短暂的游历。
凄楚:悲伤。
柔橹:轻柔的船桨声。
归心:思乡之心。
西楼:高楼或某处风景。
盈盈:形容女子明亮的眼睛。
端正:清秀端庄。
铁马:比喻严冬的马蹄声。
柳蛾:形容柳絮轻盈如蛾。
箫鼓:乐器声,此处指节日庆祝。
旧游:过去的游历之地。
微吟:低声吟唱。
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也寓指思乡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炎的《探春慢》,它描绘了一种淡淡的春愁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诗中通过列屋烘炉、深门响竹等景象,营造出一个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旧友离散的无奈感受。

“投老情怀,薄游滋味,消得几多凄楚。”这几句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顾,表现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法挽留的哀愁。

“听雁听风雨,更听过、数声柔橹。”这里的“听”字用得非常传神,它不仅是感官上的体验,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诗人通过聆听天空中的鸿鹄和自然界的声音,试图捕捉那些难以言说的凄楚情怀。

“暗将一点归心,试托醉乡分付。”诗人在这里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的心态,他希望通过酒来暂时忘却烦恼,但这种逃避又是多么的无奈和短暂。

“借问西楼在否。休忘了盈盈,端正窥户。”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旧日情深的追忆和对美好记忆的珍视。这里的“盈盈”和“端正”,形象地描绘出一个温婉而又充满活力的女性形象,增添了一份柔情与温馨。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一首抒发春愁的诗,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

收录诗词(301)

张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字:叔夏
  • 号:玉田
  • 生卒年:1248年-1320年

相关古诗词

梅子黄时雨.病后别罗江诸友

流水孤村,爱尘事顿消,来访深隐。

向醉里谁扶,满身花影。

鸥鹭相看如瘦,近来不是伤春病。嗟流景。

竹外野桥,犹系烟艇。谁引。斜川归兴。

便啼鹃纵少,无奈时听。待棹击空明,鱼波千顷。

弹到琵琶留不住,最愁人是黄昏近。江风紧。

一行柳阴吹暝。

形式: 词牌: 梅子黄时雨

淡黄柳.赠苏氏柳儿

楚腰一捻。羞剪青丝结。力未胜春娇怯怯。

暗托莺声细说。愁蹙眉心斗双叶。正情切。

柔枝未堪折。应不解、管离别。奈如今已入东风睫。

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

形式: 词牌: 淡黄柳

清平乐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清平乐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形式: 词牌: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