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形式: 古风

翻译

昨晚我心情愁闷难以自抑,深夜三更时分露水凝霜,西风吹过带来凉意。
萤火虫在落叶间飞舞,声音凄清,这时我梦见了向西归乡的旅人。
天边曙光微明,传来三四声悠长的钟声,东边邻居的马嘶声忽然响起,令人惊讶。
披上衣服出门为他送行,只见归去的云彩时而聚时而散。

注释

离心:愁绪满怀。
郁陶:忧郁不快。
三更:深夜三点。
白露:秋夜露水。
西风:秋风。
淅沥:形容声音凄清。
梦见:梦中见到。
西归客:向西归家的人。
曙钟:破晓的钟声。
寥亮:清脆响亮。
嘶马:马的嘶鸣声。
揽衣:拉起衣服。
归云:飘荡的云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深沉情感,通过对夜晚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念。"昨夜离心正郁陶"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哀伤心态,"三更白露西风高"则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通过深夜寒露和强劲的秋风来烘托。

接下来的"萤飞木落何淅沥"描绘了一种萧瑟的自然景象,而"此时梦见西归客"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归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梦境的出现,更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曙钟寥亮三四声"和"东邻嘶马使人惊"两句,则是通过早晨寺庙的钟声和邻居家马鸣叫声,强化了时间流逝和现实生活的打断感。这种环境的骤变,更剧化了诗人的送别场景。

最后,"揽衣出户一相送"表达了诗人不顾寒冷坚持送别的情操,而"唯见归云纵复横"则是对离去之人的深情凝望。这里的"归云"既是自然景象,也寓意着归去之人的身影,增添了无限的留恋和惆怅。

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每一句都紧扣主题,共同构建了一幅送别时的生动画面。通过对环境细节的精心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以及对远去之人的不舍与思念。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它深刻地表达了离别时的人间真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杨山人归嵩阳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形式: 古风

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形式: 古风

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

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

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

少年词赋皆可听,秀眉白面风清泠。

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犹未知膻腥。

今日还山意无极,岂辞世路多相识。

归见莱芜九十翁,为论别后长相忆。

形式: 古风

送萧十八与房侍御回还

常苦古人远,今见斯人古。

澹泊遗声华,周旋必邹鲁。

故交在梁宋,游方出庭户。

匹马鸣朔风,一身济河浒。

辛勤采兰咏,款曲翰林主。

岁月催别离,庭围远风土。

寥寥寒烟静,莽莽夕阴吐。

明发不在兹,青天眇难睹。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