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台寺

一到天台寺,高低景旋生。

共僧岩上坐,见客海边行。

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鸣。

忙时向闲处,不觉有闲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来到天台寺,眼前的景色瞬息万变。
与僧人一同坐在岩石上,看到海边有人行走。
田野景色因农人劳作而生动,山脚下的浪花拍打着岸边。
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寻宁静,不知不觉中就有了闲适之情。

注释

天台寺:一座寺庙的名字。
景旋生:景色不断变化。
岩上坐:坐在岩石上。
海边行:在海边行走。
野色:野外的景色。
人耕破:人的活动打破了田野的静谧。
山根:山脚下。
浪打鸣:浪花拍打的声音。
忙时:忙碌的时候。
闲处:宁静的地方。
闲情:闲适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到达一座名为天台寺的地点后的所见所感。开篇“一到天台寺,高低景旋生”即设定了全诗的意境,通过对比高低不平的山势和自然景观的呈现,展现出一种由外而内的心灵体验。

接着,“共僧岩上坐,见客海边行”表明诗人与僧侣共同在岩石上静坐,同时目睹远处海边来往的旅客。这一景象既展示了诗人的超然物外,也映照出尘世的喧嚣。

“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鸣”则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与自然交融的图画。这里的人在田间劳作,与山根处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力与自然力的和谐共存。

最后,“忙时向闲处,不觉有闲情”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一丝清净,诗人不自觉地沉浸于那种超脱世俗的心境之中,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逃禅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个追求精神寄托与内在平静的意象。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石壁早闻僧说好,今来偏与我相宜。

有山有水堪吟处,无雨无风见景时。

渔父晚船分浦钓,牧童寒笛倚牛吹。

画人画得从他画,六幅应输八句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登灵山水阁贻钓者

江上见僧谁是了,修斋补衲日劳身。

未胜渔父闲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

纵有风波犹得睡,总无蓑笠始为贫。

瓦瓶盛酒瓷瓯酌,荻浦芦湾是要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登城有作

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遍看原上累累冢,曾是城中汲汲人。

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

一名一宦平生事,不放愁侵易过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塞上

旌旗鬣鬣汉将军,闲出巡边帝命新。

沙塞旋收饶帐幕,犬戎时杀少烟尘。

冰河夜渡偷来马,雪岭朝飞猎去人。

独作书生疑不稳,软弓轻剑也随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