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台咏.歌风台

芒砀云气高崔嵬,山东噫气声如雷。

睢阳拔木真细事,天遣吹暖秦坑灰。

沛中小儿强解事,击筑高歌搅乡思。

周南正始风化行,可惜歌中无此意。

伯心之存良可知,五叶变作秋风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林彦华的《八台咏·歌风台》充满了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与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诗中的“芒砀云气高崔嵬,山东噫气声如雷”描绘了歌风台所在之地的壮丽景象,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英雄的气息。接着,“睢阳拔木真细事,天遣吹暖秦坑灰”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将歌风台的历史意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暗示这里曾是英雄豪杰施展抱负的地方,其影响深远,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沛中小儿强解事,击筑高歌搅乡思”则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行动,展现了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共鸣。击筑高歌,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触动着每一个听者的心弦,激发起对家乡和历史的深深思念。

最后,“周南正始风化行,可惜歌中无此意”表达了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反思,认为真正的英雄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生活中似乎被忽视或遗忘。“伯心之存良可知,五叶变作秋风辞”则是对英雄精神的再次强调,即使时代变迁,英雄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主义的崇敬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2)

林彦华(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彦华号城南

  • 籍贯:黄岩

相关古诗词

武夷山

去年游罗浮,鲸波浴日三更秋。

今年游武夷,龙湫翻雪九曲池。

平生足迹山水窟,二山冠绝天下奇。

早年南北几去来,太行祝融穷天台。

石门雁荡今回首,风斯在下生尘埃。

曾孙宴罢幔亭顶,神仙果有即此景。

何须世外寻蓬瀛,斫藤缚屐昆崙岭。

天风吹我上一曲,湿云粘脚莓苔绿。

一村仙子指二曲,溪峰有女颜如玉。

钓台三曲淩天扃,仙舟擢破赤石城。

四曲岚光翠欲凝,云车洒雨开新晴。

群仙知我经仙后,天孙招饮石上亭。

轩皇渺遗响,泉声宝瑟浮湘灵。

子乔抚铁笛,麻姑玉斝颠倒倾。

西母琼桃熟,安期枣瓜生。

初平有羊鞭白石,可教无鱼羹青精。

餔我食且饱,饮我醉未醒。

欲从五曲穷九曲,白云满目生亲情。

好山岂不欲终日,食焉怠事俗病萦。

天仙笑骑白鹤去,何处委羽双帻零。

我亦醉下山之冈,恍然人世心苍茫。

东方郁郁睹佳木,紫阳清风吹隳纲。

中天皎皎日月长,桃源此去从荒凉。

形式: 古风

濮山丹洞

濮公曾此学神仙,飞腾一去千馀年。

欲穷胜境访伟迹,但遗丹井清泠泉。

苍山崒嵂枕淮水,云崖古洞埋云烟。

神仙茫茫不可诘,往事独见居人传。

羽衣接迹千载后,结庵构宇当岩前。

岩前种药草自异,青松翠柏高参天。

自惭汨汨走声利,登临此地空留连。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赠钱洞云

玉峰古洞多白云,中有学道癯仙人。

问言尽日说空有,一朝兴入庐山春。

香炉峰高虎溪远,石上秋深长苔藓。

白莲不老秋月明,万里浮云自舒卷。

形式: 古风

以玉山亭馆分题得玉山佳处

我闻玉山最佳处,翠竹高梧夹行路。

阴阴石洞响流泉,历历青山隔春雾。

草堂窈窕烟水西,杨柳漠漠鸣黄鹂。

花间委佩仙客集,水上清唱渔舟迷。

岩头桂子飘金屑,石上芝云白于雪。

何曾梦入小游仙,长夜持竿钓明月。

玉堂学士天上来,相逢一笑华筵开。

千钟绿酒金茎泻,五色新诗云锦裁。

美人高歌醉击筑,下塘送客烧银烛。

明朝回首望仙槎,月出金盘照华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