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杂诗(其四)

我无猛烈心,出处每犹豫。

或同燕雀栖,或逐枭鸾翥。

向焉固非就,今者孰为去。

去就本一途,何用独多虑。

但虑末代下,事事古不如。

从今便束装,移入醉乡住。

醉乡固云乐,犹是生灭处。

何当乘物化,无喜亦无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和陶渊明杂诗(其四)》,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矛盾心态和对超脱之境的向往。首句“我无猛烈心,出处每犹豫”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彷徨,他没有强烈的追求或激烈的欲望,对于出世入世的选择常常感到犹豫不决。接下来通过比喻,将自己比作或随燕雀平凡度日,或如枭鸾追求高远,暗示了他对两种生活方式的权衡。

“向焉固非就,今者孰为去”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选择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他质疑过去的决定,又不确定现在的选择是否正确。然而,他认识到出世入世虽有分别,本质上都是人生道路的一部分,“去就本一途,何用独多虑”。

诗人接着担忧的是社会风气的衰落,“但虑末代下,事事古不如”,他忧虑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不如古代淳朴。因此,他决定“从今便束装,移入醉乡住”,选择逃避现实,沉醉于酒乡之中,享受片刻的解脱。

然而,即使是醉乡,也只是生死轮回中的一个阶段,“醉乡固云乐,犹是生灭处”。诗人明白,即使在醉乡,仍有生老病死的无常。最后,他期盼能“何当乘物化,无喜亦无惧”,达到与自然合一,超脱生死的境地。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思熟虑,以及对超脱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无奈。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和陶渊明杂诗(其五)

东汉有两士,幼安与程喜。

爰得交友心,知音乃余事。

伯牙绝其弦,岂亦会斯意。

如何百代下,不与昔人值。

涉江采芳馨,颓波正奔驶。

四顾无寄者,三嗅复弃置。

形式: 古风

和陶渊明杂诗(其六)

朝耕谷口田,暮采陌上桑。

岁晚望有收,嗟哉成秕糠。

白头去逐食,所谋惟稻粱。

嗷嗷天海际,何异雁随阳。

昨宵得奇梦,可喜复可伤。

为言东海上,却粒有其方。

早晚西王母,酌以瑶池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一)

皎皎云间月,濯濯风中柳。

一时固云好,相看不坚久。

我昔途路中,谈笑得石友。

殷勤无与比,常若接杯酒。

当其定交心,生死肯余负。

一朝临小利,何者为薄厚。

平居且尚然,缓急复何有。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和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二)

抚剑从羁役,岁月已一终。

借问所经行,非夷亦非戎。

中遭世运否,言依盖世雄。

尘埃纵满目,肯污西来风。

举世嘲我拙,我自安长穷。

孤客难为辞,寄意一言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