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不侵南亩务,已拔北江流。
涪水方移岸,浔阳有到舟。
潭澄初捣药,波动乍垂钩。
山可疏三里,从知历亿秋。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诗歌,通过对比南北两地的不同现象,展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
“不侵南亩务,已拔北江流。”开篇即展示了一幅南北差异的画面。南方的田亩还未受到侵袭,而北方的江水已经被开掘。这里“不侵”与“已拔”的对比,既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同,也象征着人文活动的区别。
“涪水方移岸,浔阳有到舟。”涪水,即今四川省的涪江,因开凿而改变河道,岸线随之移动。这一变化为浔阳城带来了新的交通便利。这里强调了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
“潭澄初捣药,波动乍垂钩。”潭澄指的是水流平静,一开始用来捣碎草本植物以制药物。这一过程中,“波动”表明水面已经不再平静,而是有了涟漪。同时,“乍垂钩”则描绘了一种捕鱼的画面,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山可疏三里,从知历亿秋。”这里作者通过对山势开阔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长河的认识。从“疏三里”到“历亿秋”,时间尺度的扩大,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作者以涪江为背景,将南北差异、水土变迁以及人类活动与时间流逝的关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有具体地理基础,又蕴含深邃诗意的艺术世界。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早年出家为僧。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
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
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桐竹绕庭匝,雨多风更吹。
还如旧山夜,卧听瀑泉时。
碛雁来期近,秋钟到梦迟。
沟西吟苦客,中夕话兼思。
芳林杏花树,花落子西东。
今夕曲江雨,寒催朔北风。
乡书沧海绝,隐路翠微通。
寂寂相思际,孤釭残漏中。
燕存鸿已过,海内几人愁。
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修。
若无攀桂分,秖是卧云休。
泉树一为别,依稀三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