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燕存鸿已过,海内几人愁。
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修。
若无攀桂分,秖是卧云休。
泉树一为别,依稀三十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事的淡然态度。开篇“燕存鸿已过,海内几人愁”两句,通过对燕子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纷争的不屑一顾,以及对于那些仍旧困扰于红尘的人感到的惋惜。而“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修”则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家哲学的追求以及想要归隐山林,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若无攀桂分,秖是卧云休”一句中,“攀桂分”指的是古代举行的科举考试中通过进士甲科而得以攀附权贵之意,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功名利禄。而“卧云休”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泉树一为别,依稀三十秋”,则是诗人在告别亲朋好友时的心境写照。其中,“泉树一为别”表达了即将与自然界中的泉水和树木道别,而“依稀三十秋”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可能是指离别之际恰好是深秋时节,也可能是在暗示自己岁月匆匆,已经过了三十个年头。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隐逸情怀。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早年出家为僧。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萧条微雨绝,荒岸抱清源。
入舫山侵塞,分泉稻接村。
秋声依树色,月影在蒲根。
淹泊方难遂,他宵关梦魂。
独自南斋卧,神闲景亦空。
有山来枕上,无事到心中。
帘卷侵床月,屏遮入座风。
望春春未至,应在海门东。
凝愁对孤烛,昨日饮离杯。
叶下故人去,天中新雁来。
连沙秋草薄,带雪暮山开。
苑北红尘道,何时见远回。
去去行人远,尘随马不穷。
旅情斜日后,春色早烟中。
流水穿空馆,闲花发故宫。
旧乡千里思,池上绿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