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六首(其二)

玄黄与丹青,五气之正色。

圣人端其源,上下皆有则。

齐侯好紫衣,魏帝妇人饰。

女奴厌金翠,倾海未满臆。

何忍严子陵,羊裘死荆棘。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翻译

宇宙的黑黄与色彩斑斓,代表了五行的本色。
圣人端正源头,规矩在上在下都得到遵循。
齐国君主喜好紫色衣物,魏帝后妃也以此为装饰。
宫中女子对金银珠宝感到厌倦,纵使满海财富也无法满足她们的心愿。
怎忍心苛责严子陵,他宁愿穿着羊皮衣,死在荆棘丛中。

注释

玄黄:指天地间自然的黑色和黄色。
丹青:泛指各种鲜艳的颜色。
五气: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之气。
正色:自然界的基本颜色。
圣人:道德高尚的人。
端:端正。
源:源头。
齐侯:齐国的诸侯。
紫衣:紫色的衣服。
魏帝妇人:魏国皇帝的妃子。
女奴:宫中的女子。
金翠:黄金和翠玉等贵重饰品。
严子陵:东汉隐士, 善于拒绝权势。
羊裘:羊皮衣。
荆棘: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作品,名为《杂诗六首(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色彩意义的精妙把握。

“玄黄与丹青,五气之正色。”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宇宙秩序的背景,其中“玄黄”指的是黑色和黄色,而“丹青”则是红色和蓝色的意思。这里的“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代表着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自然元素,每种元素都有其对应的颜色,这里的“正色”指的是这些元素各自的本色。

“圣人端其源,上下皆有则。”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圣贤遵循天道、以德治国的理想。这里的“端其源”意味着回到事物的根本,而“上下皆有则”则强调了这种秩序在整个社会上的普遍适用性。

接下来,“齐侯好紫衣,魏帝妇人饰。” 描述的是历史上的两个例子,其中“齐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而“魏帝”则可能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皇帝。这里通过他们对紫色物品的喜好,展示了统治者的审美与权力之间的关联。

紧接着,“女奴厌金翠,倾海未满臆。”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豪门贵族生活的画面,其中“女奴”可能是指宫中或豪门中的女性仆人,而“厌金翠”则表达了她们对奢侈品的审美疲劳。这里的“倾海未满臆”形象地描述了这些贵族对于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

最后,“何忍严子陵,羊裘死荆棘。” 这两句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哀悼,可能是指汉代的严子陵,他因忠诚被诬陷,最终冻死在荒野中的悲惨命运。这里的“羊裘”形象地表达了严子陵在寒冷中穿着羊皮袄的情景,而“荆棘”则象征着困苦和艰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点滴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批判态度。

收录诗词(31)

李华(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诗六首(其三)

甘酸不私人,元和运五行。

生人受其用,味正心亦平。

爪牙相践伤,日与性命争。

圣人不能绝,钻燧与炮烹。

嗜欲乘此炽,百金资一倾。

正销神耗衰,邪胜体充盈。

颜子有馀乐,瓢中寒水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杂诗六首(其四)

阴魄沦宇宙,太阳假其明。

臣道不敢专,由此见亏盈。

未闻东菑稼,一气嘉谷成。

上天降寒暑,地利乃可生。

葛藟附柔木,繁阴蔽曾原。

风霜摧枝干,不复庇本根。

女萝依松柏,然后得长存。

形式: 古风

杂诗六首(其五)

孔光尊董贤,胡广惭李固。

儒风冠天下,而乃败王度。

绛侯与博陆,忠朴受遗顾。

求名不考实,文弊反成蠹。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杂诗六首(其六)

结交得书生,书生钝且直。

争权复争利,终不得其力。

我逢纵横者,是我牙与翼。

相旋如疾风,并命趋紫极。

奔车得停轨,风火何相逼。

仁义岂有常,肝胆反为贼。

勿嫌书生直,钝直深可忆。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