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乡侯灯夕六首(其五)

街鼓鼕鼕霜月寒,冶游夹道拥如山。

衡门谢客孤吟过,铃阁忧民一念关。

变赤地馀成佛国,望红云处隔仙寰。

华灯收了霏微雨,最好耘田更钓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街上的鼓声咚咚作响,霜月显得格外寒冷,繁华街道两旁人群拥挤如山峦。
简陋的门扉前主人谢绝访客,独自吟唱着走过,心中忧虑着百姓疾苦,一切皆关乎民生。
曾经的战火之地如今只剩下一片宁静,仿佛变成了佛国净土,遥望红云缭绕之处,仿佛与仙境相隔天涯。
华灯在微雨中闪烁,此时最适合在田间劳作,或是去湖边垂钓,享受片刻宁静。

注释

街鼓鼕鼕:形容鼓声震耳。
霜月:下霜的月亮,寒冷明亮。
冶游:游玩、游乐。
衡门:简陋的门。
铃阁:有铃铛装饰的阁楼,可能指官署或官员居所。
忧民:关心民众疾苦。
赤地:战乱后的荒芜土地。
佛国: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仙寰:仙境。
华灯:华丽的灯笼。
霏微雨:细小的雨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城市景象,通过对比和反衬,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街鼓鼕鼕霜月寒”一句,以冷寂的街道作为背景,街头传来鼓声,伴随着寒冷的月光,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紧接着,“冶游夹道拥如山”则描绘了夜晚游子们聚集在道路两旁,如同堆积的山一般,反映出当时社会问题严重,失业者众多。

“衡门谢客孤吟过”一句,诗人通过“衡门”的设定,将自己的居所描绘得既幽深又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孤吟”则表达了诗人的寂寞与哀伤,他在感叹着客人们的离去,同时也在思索着人生的无常。

“铃阁忧民一念关”中,“铃阁”指的是官府之所,诗人通过这一设定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诗人的心如同被紧锁的关隘,无法解脱,这种忧虑深植于他的内心。

“变赤地馀成佛国”则是一种理想化的描绘,“赤地”指的是尘世,而“佛国”则是清净之所。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以及对净土的向往。

最后,“望红云处隔仙寰”一句,诗人仰望着远方的红云,那里似乎有超脱尘世的仙境,但却被无形的界限所隔绝。这是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一种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城市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复杂的心态。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和乡侯灯夕六首(其一)

老去逢春尚怯寒,牛衣那得傍鳌山。

莫陪画隼行穿市,姑对囊萤坐闭关。

昔听仙韶游帝所,今披宫锦谪尘寰。

溪村可是无风景,几点渔灯照碧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长溪叶潘投赠韵

脯麟炮凤饮鲸吞,肯学寒儒啮菜根。

琴古无阶登舜殿,诗穷作祟客羌村。

可怜书画科俱废,谁谓文章技未尊。

世上金台随处有,吾贫聊复赠君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竹溪三诗(其二)昌黎与孟简尚书书

纷纷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尝体认来。

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骊岫拨残灰。

贤如颜闵今亡矣,古有彭聃安在哉。

岁晚雪中逢族子,退之至此未忘骸。

形式: 七言律诗

和南塘食荔叹

君欲和诗无匆匆,唱首天下文章公。

今年荔子况倍熟,亭亭锦盖高张空。

猿偷鸦啄牧童采,林间残颗犹殷红。

在昔唐家充岁贡,吟讽何止杜陵翁。

南穷交州西蜀土,快马驮送如飞龙。

绛裳冰肌初照眼,玉环一笑恩光浓。

惟闽以远幸免涴,一颗不到温泉宫。

自从陈紫无真本,皱玉晚出尤称雄。

迩来鸡舌擅瑰玮,赞香誉味万喙同。

麟台仙人亲题品,天为此果开遭逢。

乃知微物似有数,声价亦与时污隆。

列圣俭德被华戎,微如淮白不敢供。

奈何置驿奉私室,安得木铎观民风。

山蹊谷堑日力穷,血肩踠足驰筠笼。

请公移此食荔叹,置在薰风殿阁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