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翻译

胡关之地多风沙,自古以来就荒凉冷清。
秋来树木凋零,草色转黄,我登高眺望敌虏的踪影。
荒废的城池孤独地矗立在广袤的大漠之中,边疆的城镇已无完整城墙。
白骨暴露在寒霜下,丛生的草木显得格外峻峭,遮蔽了这片荒野。
我想问,是谁如此残暴,天骄的威力如此可怕。
我们的圣皇愤怒,军队出征,战鼓震天。
温暖的阳光被杀伐之气取代,征召士兵扰乱了中原的安宁。
三十多万的战士,悲伤哭泣,泪水如雨般落下。
只因战争频繁,哪里还能有安宁去经营农田呢?
我们看不见戍守边疆的战士,怎知他们征战的艰辛。
如今李牧已不在,边民只能喂养凶猛的豺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悲壮图景,通过对荒凉之地、战乱之后遗留的白骨和残垣断壁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开篇便设定了一种荒凉古老的边塞氛围,而“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边疆战事的忧虑和警觉。接下来的“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和“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更是对战争带来毁灭性后果的描绘,这些景象都显得异常苍凉。

在诗的中间部分,“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诗人通过提问和对“圣皇”的描述,表达了对战争原因的探究以及对于统治者的批判态度。紧接着,“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则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人员巨大损失的悲叹,这里的“哀哀泪如雨”更是强化了这种悲痛的情感。

最后,“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诗人表达了对即将启程的士兵和他们背井离乡、投入战乱的命运的哀痛,同时也提到了历史上的名将李牧,借此表达了对于当前无良将领导的担忧,以及边疆人民的艰难处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战争毁灭性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了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历史的沉思。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古风(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裴回。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古风(其十六)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沈失相从。

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古风(其十七)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古风(其十八)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

月落西上阳,馀辉半城楼。

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

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

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

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羞。

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

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雠。

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