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五十一)

八十随形好,相有三十二。

四谛及三乘,同一无生智。

名为一合相,非是人同类。

凡夫共佛同,一体无有异。

若论心与境,悬隔不相似。

凡夫惟妄想,攀缘遍天地。

常怀三毒心,损他将自利。

佛心常慈悲,善恶无有二。

蠢动诸众生,心同一子地。

六识空无生,六尘将布施。

意根成妙觉,七识平等智。

形式: 偈颂 押[寘]韵

翻译

顺应自然的老年生活很美好,身体具备三十二种特征。
理解四圣谛和三种佛教教派,都源于相同的无生智慧。
这被称为一合相,但并非人类普遍认同的概念。
凡人与佛本质上相同,没有本质区别。
若论心与外境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显著差异。
凡夫仅凭妄想,攀附世间万物无止境。
常存贪嗔痴三毒之心,损人利己。
佛的心永远慈悲,善恶并无二致。
所有众生,无论蠢动或活动,内心都有一片净土。
六识无生无灭,对待六尘能以布施般的心态对待。
心意根发展出精妙的觉悟,第七识拥有平等智慧。

注释

随形:顺应自然。
三十二:指身体特征。
四谛:佛教基本教义。
三乘:佛教的三个主要流派。
一合相:佛教术语,表示一切法的统一性。
凡夫:普通人。
三毒:贪、嗔、痴。
佛心:佛的慈悲之心。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识:佛教认为人的意识分为六识和第七识(阿赖耶识)。

鉴赏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教的理念,展现了对佛法深刻理解和个人修为的体悟。其中“八十随形好,相有三十二”暗示了对身体乃至于宇宙万物都能观察到佛的智慧。"四谛及三乘,同一无生智"指的是佛教中四圣谛(苦、集、灭、道)与三种修行方式(声闻、缘觉、菩萨)的最高智慧是相同的,无生即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名为一合相,非是人同类"则表达了这种智慧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

接下来的几句“凡夫共佛同,一体无有异”、“若论心与境,悬隔不相似”强调了世间众生和佛之间虽然看似差别,但实质是一体的,而心识和外在世界的区分也是表象而已。"凡夫惟妄想,攀缘遍天地"批评了普通人被虚幻的念头所困扰,不断追求无谓之物。

然而,“常怀三毒心,损他将自利”揭示了一般人的内在带有贪嗔痴三毒,而这种行为最终会伤害自己和他人。与此相对的是“佛心常慈悲,善恶无有二”,表达了佛的心怀是慈悲的,对待善恶没有差别。"蠢动诸众生,心同一子地"则描绘了佛对于所有生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关爱。

最后,“六识空无生,六尘将布施”、“意根成妙觉,七识平等智”表达了对六个感官的认识为空性的,以及通过布施来净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心灵上的平等和超然的智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佛教哲学的深邃语言,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达致真理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五十二)

穷厮煎,饿厮吵,父子不同途,大家相脱卯。

万顷湘江洗不清,无生曲调何时了。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五十三)

富儿空毛行,贫儿把他物。

被物牵入廛,买卖不得出。

觉暮便归舍,黄昏黑漆漆。

所求不称意,合家加啾唧。

自无般若性,乏欠波罗蜜。

把绳入草里,自系百年毕。

实是可怜许,冥冥不见日。

富儿虽空手,家中甚富溢。

自有无尽藏,不假外缘物。

周流用不穷,要者从理出。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五十四)

无求乃法眼,有念却成魔。

无求复无念,即是阿弥陀。

真如共菩萨,总祇较无多。

形式: 偈颂 押[歌]韵

诗偈(其五十五)

古时不异今,今时不异古。

生事日日灭,有所不能作。

世上乏钱财,守空无货赂。

理诗日日新,朽宅时时故。

闻船未破漏,爱河须早渡。

出过三江口,逍遥神自悟。

损之又损之,俄成贝多树。

临行途路难,无船可相渡。

业老见阎公,没你分疏处。

若见优昙花,处处无疑虑。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