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举鹿鸣劝驾

上苑春光已探来,诸公逸驾莫迟回。

点头定有文惊坐,烧尾何妨酒吸杯。

自是功名难躲避,须知气节要壅培。

老夫亲手传衣钵,来岁图经用再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皇家园林的春天已经来临,各位官员的车驾不要耽误了行程。
点头示意必定有才华让人惊讶,饮酒狂欢又何妨。
要知道功名富贵难以逃避,坚守气节更为重要。
我这个老者亲自传授衣钵,期待来年能再次开启新篇章。

注释

上苑:皇家园林。
逸驾:官员们的车驾。
迟回:耽误行程。
文惊坐:才华出众让人惊讶。
烧尾:饮酒狂欢。
吸杯:饮酒。
功名:功名利禄。
躲避:逃避。
气节:道德操守。
壅培:培养和坚守。
亲手:亲自。
衣钵:学问或技艺的传承。
来岁:明年。
图经:规划或展望未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乡村举人鹿鸣鼓励同僚及时返回仕途的场景。诗中通过对春光、逸驾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朋友们积极参与科举、追求功名的期望与激励。

“上苑春光已探来”一句,设定了季节背景,春天到来,是万物复苏之时,也隐喻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诸公逸驾莫迟回”则是鹿鸣对朋友们的呼吁,鼓励他们不要错过良机,及时回到仕途中去。

“点头定有文惊坐,烧尾何妨酒吸杯”两句,描绘了科举考试中的紧张氛围。点头指的是考生在答题时的专注神态,文惊坐则是对他们答题速度和水平的赞赏。烧尾可能是指考试结束后燃烧试卷的场景,而酒吸杯则表达了考生们放松心情、庆祝考试结束的心境。

“自是功名难躲避,须知气节要壅培”这两句强调了功名和科举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保持高尚品格的必要性。功名在古代中国不仅代表个人的地位和荣誉,也关系到家族和乡里的脸面,因此难以避免。而气节则是指一个读书人应有的正直、坚守原则的品质,需要不断培养。

最后,“老夫亲手传衣钵,来岁图经用再开”表达了鹿鸣本人的决心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衣钵可能象征着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就,而“来岁图经”则预示着未来的计划和准备。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悠长,不仅展示了古代读书人对于科举的重视,也反映出他们对知识、品格和社会地位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二)

莫嫌一点稚阳微,化育工夫自此推。

履袜已无亲可献,黍羔犹与俗相宜。

数千里外萦心事,四五更头攲枕时。

恳恳对天香一炷,定知人愿必天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一)

六十三馀七十翁,颇从静里得些工。

阴阳理向尘尘见,天地心于物物同。

荔挺生来元不死,葭灰塞处自能通。

古今宇宙浑如此,康节何烦企下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三)

劝君莫望楚云飞,一片云飞两泪垂。

去岁尚传鸿雁信,今年空念鹡鸰诗。

大刀折处心尤苦,半臂添来体更羸。

鼓笛谩将厅事聒,谁知里面有人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中秋无月和曾仪吉制干

见说琼楼忒煞寒,云衣特地护霄端。

也应齿发十分老,自是嫦娥一笑难。

此夜不妨留客醉,明年未卜共谁看。

归与丘壑无穷趣,何惜相从乐且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