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尧夫首尾吟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无所为。

古道白头无外用,今时青眼几人知。

嵩山洛水长相见,秋月春风不失期。

筋力虽衰才思壮,递年比较未尝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尧夫并不是因为热爱写诗,他在安逸的生活中并无他求。
在古老的道路上,白发人已无处施展才华,如今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的青年人般的眼光。
无论嵩山洛水如何变迁,秋天的月光和春天的风总是如期而至。
虽然身体力衰,但他的才情依旧旺盛,每年的比较从未有过欠缺。

注释

尧夫:指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吟诗:写诗。
安乐窝:指悠闲舒适的住所。
无外用:没有外部的功利追求。
青眼:表示赞赏或重视。
嵩山:中国五岳之一。
洛水:古代中国河流,位于河南省。
秋月春风:自然景象,象征美好的时光。
筋力:体力。
才思:才智和创造力。
递年:逐年。
亏:减少,不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司马光的作品,名为《和尧夫首尾吟》。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隐逸生活情趣和个人才思自信的诗作。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无所为。"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悦与满足,"尧夫"通常指隐士或高洁之人。这里表明诗人并非热衷于作诗,但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感到安适,没有更多欲求。

"古道白头无外用,今时青眼几人知。"

这两句则抒写了诗人对于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时代的感慨。"古道白头"指的是年老而仍保持本色不改,"无外用"意味着内心世界丰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装饰或证明。"今时青眼几人知"则是在问,这样的才华和坚守,在当下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嵩山洛水长相见,秋月春风不失期。"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嵩山洛水"通常指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观,"长相见"表明诗人与大自然的长久陪伴。"秋月春风不失期"则是说,无论是秋天的明月还是春天的和风,都按照自然规律准时到来,从而暗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领悟。

"筋力虽衰才思壮,递年比较未尝亏。"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身体虽然随着年龄而衰退,但他的才思和创作力依然强劲。"递年比较"是说,每年的自我比较,"未尝亏"意味着从未有过减少或缺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个人才华与时代感慨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和次道大庆殿上元迎驾

凤律年华到尚新,九重气象已成春。

晓云低拂羽林仗,宿雨先清紫陌尘。

玉殿鸣鞘传警跸,彤庭委佩集簪绅。

阙前无复鱼龙戏,自有驩谣亿万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宋次道西都元日怀不疑并见寄

露冕优分竹,题舆佐画圻。

比年携手乐,兹日赏心违。

斋祀春来并,娱游别后稀。

谁怜从窭卒,草际犯寒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和邠守宋度支来卜居与南园为邻

弱冠交游鬓发苍,饱谙官况好深藏。

闲居共买一廛地,尽老常依数仞墙。

虽喜卜邻同晏子,尚惭推宅异周郎。

何时税此凭熊驾,倚仗相迎立路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伯常自郢州见寄

西郊去岁揖行人,柳暗花浓又一春。

坐想高风清入骨,沉吟佳句健生神。

潺湲杳霭烟波古,散诞逍遥兴趣新。

应笑洛阳车马道,缁衣未免化红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