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六年夏自阳翟之睢阳迓翰林苏公自杞放舟至宋

放舟杞国岸,汴渠正东注。

汤汤舟下水,适与舟相遇。

泛泛水上舟,与水共东去。

舟水讵相离,曾不迁故处。

世人迷动静,顺流疑若溯。

不然逐流浪,汩没为所误。

吾作放舟诗,明此流水住。

老矣耄何为,聊用持世故。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乘船在杞国岸边出发,沿着汴渠向东航行。
河水浩荡,舟行其中,恰巧与我相遇。
我在水上漂浮的小舟上,随水流一同向东流去。
舟与水永不分离,始终停留在同一地方。
世人困惑于静止与流动,顺流而下似乎逆流。
否则就会被无常的漂流所误导,淹没其中。
我写这首《放舟》诗,是为了阐明流水是恒定的。
年老力衰,还能做什么呢?姑且以此来应对世事变迁。

注释

杞国:古代诸侯国名。
汴渠:古代运河,指汴河。
汤汤:形容水流盛大。
适:恰好,正好。
溯:逆流而上。
汩没:淹没,沉没。
放舟诗:以舟为主题,表达人生哲理的诗。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指老年。
聊用:姑且用来,作为一种方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乘舟自阳翟至睢阳的旅途情景。开篇“放舟杞国岸,汴渠正东注”两句,设定了时间和地点,展示了诗人放舟的意境和水道的方向。接着,“汤汤舟下水,适与舟相遇”写出了水波不息,舟行其中,与水流相呼应的生动画面。“泛泛水上舟,與水共东去”则进一步描绘了舟随水流而去,诗人仿佛融入自然之中的意境。

“舟水讵相离,曾不迁故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顺应和无为的态度,而“世人迷动静,顺流疑若溯”则是对比,指出世人往往迷失在忙碌与静谧之间,不如自己顺应自然之流。下文“不然逐流浪,汩没为所误”告诫人们不要随波逐流,沉迷于物欲之中。

最后,“吾作放舟诗,明此流水住”表达了诗人通过这次乘舟的经历,领悟到生命如同河水般流动,不可持久。“老矣耄何为,聊用持世故”则是诗人的感慨,虽年事已高,但仍想以此诗来传承世间的情怀和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内心的体验,展示了诗人超脱尘俗、顺应自然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凤凰台

舜韶奏九成,凤凰故来仪。

汉彻方秦政,何乃误至斯。

尔非鸡与鹜,出处当慎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天门泉诗

昔闻天门泉,石窦注澄澈。

行人口生烟,可救万夫渴。

为惠胡不竟,吾来值源竭。

形式: 古风

天封观将军柏

卫懿恃昌富,乘轩鹤有禄。

贵鹤贱用民,身残国颠覆。

楚子惜名马,终焉葬人腹。

爵封东山松,侯比渭川竹。

时轻官秩紊,辟妄作威福。

无益害有益,褒赏逮禽畜。

所美非美然,恩泽及草木。

或讥将军柏,无乃狃此俗。

曷膺千钟养,曷被三品服。

不为朝廷力,窃号委空谷。

余知将军心,非悦世人目。

千年抱贞操,劲节无屈曲。

不为岁寒凋,守此万仞绿。

天武累此名,冥不知宠辱。

虽不助柏敬,岂意慕轸毂。

吾侪之小人,悟主惟欲速。

盗功仍苟容,岂耻无道谷。

潭潭居紫府,沉沉据华屋。

贪恩谋子孙,占俸及僮仆。

膏肓病天下,天下思食肉。

朝为四辅重,莫作三危逐。

笙箫金谷宴,翣柳北邙哭。

尚方属镂赐,朝服东市戮。

君看古功臣,牖下死为祝。

将军如有心,应哭世愈蹙。

拔萃真不群,虚名岂其欲。

胡不观其旁,满山皆朴樕。

形式: 古风

太华

太华复何如,名山控西极。

忽从天地分,屹立三万尺。

天维西北倾,扶持藉为壁。

风雷出毫末,日月转两腋。

秦川散馀秀,长空借残碧。

支离别周甸,指掌观禹绩。

因知方岳重,奚睹介丘忆。

苍旻仰犹高,厚载真有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