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九日壬子喜雪

撚冰惊起冻髯翁,一色楼台晓未融。

酤肆定应昂酒价,篙工是处打船篷。

读书窗上纸偏白,跃马街头尘不红。

忧国愿丰心绝喜,可能儿女絮因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轻轻拨动冰面,惊动了沉睡的老人,清晨的楼台还未能从寒气中完全融化。
酒馆里的酒价想必会因为需求增加而上涨,船夫们到处忙着修补船篷以应对忙碌的水上运输。
在读书的窗户边,纸张因光线而显得特别洁白,街头的尘土在阳光下也不再显现出红色。
满心忧虑国家安危,内心深处没有丝毫喜悦,即使窗外飘着儿女们的絮语,也仿佛被风吹散。

注释

撚冰:轻轻拨动冰面。
冻髯翁:沉睡的老人。
酤肆:酒馆。
篙工:船夫。
跃马街头:街头驰骋。
忧国:忧虑国家。
儿女絮:儿女们的絮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冬雪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撚冰惊起冻髯翁”生动地描绘了白发被寒风吹拂而飘扬的画面,既形象地表达了严寒的气候,也暗示了诗人的高龄与孤独。紧接着“一色楼台晓未融”则展示了一片银装素裹的冬景,时间停留在清晨雪后,万物皆被雪覆盖,一切颜色都被统一成了白色。

中间两句“酤肆定应昂酒价,篙工是处打船篷”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绘了雪后的情景。酒价上涨可能是由于供需变化或是季节影响,而修船人在特定的场所忙碌着,这些都是雪后社会生活的缩影。

“读书窗上纸偏白,跃马街头尘不红”则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勇气的追求。纸张如雪般洁白,象征着纯净无瑕的心灵;而街头因雪未见红尘,或许暗示了一种平静与宁谧。

最后两句“忧国愿丰心绝喜,可能儿女絮因风”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内心的悲凉。尽管外界可能一片繁华,但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对于国家的未来没有丝毫欢愉之情;而“儿女絮因风”则是比喻,用轻柔的絮帛比作那些无辜者,他们在寒风中瑟缩,反映出社会底层民众的艰辛处境。

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其二)

至节今年始得归,祀先牲酒亦无几。

儿孙长大衣装少,婢仆顽慵廪饩微。

交阯虞翻犹不死,荆州王粲竟何依。

玉筒已想黄钟动,只有心灰自懒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其一)

风吹六十二年春,又见阳和一夜新。

兴废亲更三国事,死生暗易万城人。

种花纵好谁同赏,置酒良难自惯贫。

今独身为本宗长,思兄临节倍悲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十一月十五日

倏忽何庸诘,参差未易齐。

树枯元不死,雪尽竟为泥。

岂谓身才老,从来意欲西。

一穷宁骨立,九殒未头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十一月十五夜

竟与鳏鱼似,无由浊蚁持。

百为元有命,一往复何疑。

残梦终难续,深忧暗自知。

邻雏夜啼急,吾亦忆吾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