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日西湖留别同舍

背淮辕楚过三吴,铁轴膏轮每疾驱。

千里未能归北客,一觞来此别西湖。

门门灯火动今夜,步步溪山迎故吾。

明日归潮君看取,浪花堆里啸樯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我背着行李,从淮河畔经过楚地,一路穿越三吴之地,铁制的车轴和润滑的车轮快速行驶。
虽然千里迢迢,我还是无法回到北方,只能在此举杯,与西湖告别。
今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每一步都踏在溪山之间,迎接我的归来。
明天潮水退去时,请你来看,我在波涛中扬帆起航,鸥鸟相伴。

注释

背:背着。
淮:淮河。
辕:车辕。
楚:楚地。
过:经过。
三吴:泛指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疾驱:快速行驶。
未能:无法。
归:返回。
北客:北方的旅人。
一觞:一杯酒。
别:告别。
西湖:杭州西湖。
门门:家家户户。
灯火:灯火。
动今夜:照亮今夜。
步步:每一步。
溪山:山水。
故吾:过去的我,此处指诗人自己。
明日:明天。
归潮:退潮。
君:你。
看取:请看。
啸:呼啸。
樯乌:船上的鸥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急促的旅程与临别之情。开篇“背淮辕楚过三吴,铁轴膏轮每疾驱”两句,写出了诗人乘坐车辆,以迅速的速度穿越淮河、江汉一带,直至三吴(指今浙江湖州一带)地区。这里通过“背”与“过”的动词使用,以及对车轴和轮子的描绘,传达出急促行进中的紧迫感。

接着,“千里未能归北客,一觞来此别西湖”两句,则转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虽有千里之遥的路程,但诗人还是选择在这西湖之滨,举杯告别。这不仅表达了对美好景致的留恋,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

“门门灯火动今夜,步步溪山迎故吾”两句中,通过对夜晚门前灯火摇曳以及溪山迎人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又有些许伤感的情境。这是诗人在临别之际,对于这片曾经居住、工作或游历过的地方的一种怀念。

最后,“明日归潮君看取,浪花堆里啸樯乌”两句,则预示了第二天将随着潮汐返回的决心,同时也留下了一份期待,希望友人能够看到自己离去后所留下的痕迹,即使是海浪中偶尔出现的一只水鸟(樯乌),也是对这段别离的一种纪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急促而又不舍的旅途心态,以及对美好时光和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示叶令

舟楫三吴客,江湖二月寒。

交情元自淡,酒味莫嫌酸。

日者坐何事,君乎能自宽。

不来同一醉,何以解忧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示同会

无奈春寒老不禁,喜看晴日上窗棂。

群花半露乾坤巧,百刻平分昼夜停。

拄杖有时挑菜甲,桔槔无复问畦丁。

逢春不出何为者,众醉谁知可独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示江子我

蝇营狗苟祇贻羞,万事何能著意求。

自此闭门从所好,不妨高枕得无忧。

经年不濯子春足,半月才梳叔夜头。

此味肯教儿辈觉,诵书声里卧黄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示张子昭

西日未收东雨来,南轩相对北窗开。

茫茫移穴蚁旋磨,扰扰出檐蚊聚雷。

三宿定成桑下恋,一篇聊向雨中催。

忘形赖有张公子,信手围棋到夜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