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松亭

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

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站在七松亭上眺望秦川,眼前尽是翱翔的高鸟与悠闲的浮云。
已如子真般隐居于山谷耕作,怎会像陶令那样安卧江畔。
倚崖捧卷读书时心绪如火,挥帚静待僧人,共听那远方的泉水声。
明月倒映,仿佛宫漏之声渐近,身佩玉饰之音应和夜空,预示着使者明日将朝见天子。

注释

七松亭:一座名为七松的亭子。
望:眺望。
秦川:泛指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古为秦国故地。
高鸟:飞翔在高空的鸟。
闲云:悠然飘荡的云朵。
满目前:充满视野,尽收眼底。
已:已经。
比:如同,类似。
子真:指西汉隐士严子陵,以淡泊名利、隐居耕读著称。
耕谷口:在山谷入口处耕种,此处象征隐居生活。
岂同:怎会相同于。
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常以江边饮酒、躬耕自给的形象出现。
卧江边:在江边居住、休息,代指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
临崖:面对悬崖。
把卷:手握书卷,指阅读。
惊回烧:形容读书时心情激动如火,或指思绪被书中内容深深触动。
扫石:清扫石面,准备接待。
留僧:留下僧人,邀请僧人停留。
听远泉:一起聆听远处传来的泉水声音。
明月影:明亮的月光投下的影子。
宫漏:古代计时器,通常置于宫廷,以滴水或沙漏计量时间。
近:临近,指时间接近。
佩声:身上佩戴的玉饰碰撞发出的声音。
应宿:应和夜晚,即在夜晚发出声响。
使:使者,指朝廷派遣的官员。
朝天:朝见天子,即进京觐见皇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隐逸生活之向往的情怀。开篇“七松亭上望秦川”即设定了一个高远的视角,让读者仿佛站在那座古朴的亭子里,眺望着辽阔的秦川风光。“高鸟闲云满目前”则进一步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接着,“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两句通过与古代隐逸之士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定位。这里的“子真”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隐者伯夷,常耕于谷口;“陶令”则是东汉末年的陶渊明,他选择归隐江边,过着一种清贫自适的生活。

在下片,“临崖把卷惊回烧”描写了诗人在山崖边翻阅书卷,不经意间惊起了回鹤,它们因惊而飞舞,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紧接着“扫石留僧听远泉”则是诗人在清扫石头时留下一位僧侣,让他聆听那远处的泉水声响,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最后,“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则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借着清辉的月光,宫殿中的漏刻发出悦耳的声音,与远方传来的佩带声音交响,这不仅是对夜晚宁静氛围的一种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超脱尘世、通达天人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平和,意境悠长,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深邃的哲思。

收录诗词(168)

张乔(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书梅福殿壁二首(其一)

梅真从羽化,万古是须臾。

此地名空在,西山云亦孤。

井痕平野水,坛级上春芜。

纵有双飞鹤,年多松已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书梅福殿壁二首(其二)

一自白云去,千秋坛月明。

我来思往事,谁更得长生。

雅韵磬钟远,真风楼殿清。

今来为尉者,天下有仙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长安书事

出送乡人尽,沧洲未得还。

秋风五陵树,晴日六街山。

有景终年住,无机是处闲。

何当向云外,免老别离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