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高阳

路入高阳感郦生,逢时长揖便论兵。

最怜伏轼东游日,下尽齐王七十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翻译

踏上高阳之路,我心生对郦生的敬仰,
他适时出现,仅凭一揖之礼就谈论起军事策略。

注释

路:道路。
高阳:古代地名,这里泛指名士聚集之处。
郦生:指郦食其,秦末汉初的策士。
逢时:恰逢其时。
长揖:古代的一种相见礼节,拱手高举过顶再放下。
论兵:讨论军事。
最怜:最为怜惜。
伏轼:古人乘车时身体前倾,表示敬意或倾听。
东游:向东游历。
齐王:指田广,秦末项羽分封的齐王。
七十城:形容齐国领土广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历史学家路过古地,感怀先贤郦食其,而时逢长揖便谈论兵事。最让人怜悯的是伏轼东游的日子里,下属齐王的七十座城池尽落入别人之手。这反映了诗人对往昔战乱、英雄辈出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分裂、领土丧失的深切忧虑。通过咏叹历史事件,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以及对英雄事迹的怀念。

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每个字每个句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的沉重。在这里,高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历史记忆的符号。郦生则代表了古代智者的形象,而“逢时长揖便论兵”则透露出了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背景。

“最怜伏轼东游日”的“怜”字,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感投入,诗人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怀念与悲哀之情溢于言表。而“下尽齐王七十城”,则是对历史上领土变迁的一种无奈感受。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忧虑。

收录诗词(165)

胡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诗.高阳池

古人未遇即衔杯,所贵愁肠得酒开。

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闲深入醉乡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咏史诗.商郊

莺啭商郊百草新,殷汤遗迹在荒榛。

谁知继桀为天子,便是当初祝网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咏史诗.望夫山

一上青山便化身,不知何代怨离人。

古来节妇皆销朽,独尔不为泉下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咏史诗.望思台

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

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