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其三)

陋屋三间草盖成,四时兰菊荐芳馨。

但知后圃多栽橘,何必阳山独采苓。

破睡雪花茶满碗,慰怀春色酒盈瓶。

与人无怨亦无德,自觉长年心自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简陋的房屋只有三间,屋顶用草覆盖而成,四季都有兰花和菊花散发出芬芳。
只知道后院种了许多橘树,何必像在阳山那样特地去寻找茯苓呢。
醒来时满碗雪花茶,春天的色彩在酒瓶中也满满当当,足以慰藉心灵。
我对人没有怨恨,也不求回报,内心感到长久的安宁。

注释

陋屋:简陋的房子。
草盖:用草覆盖。
兰菊:兰花和菊花。
荐芳馨:散发出香气。
后圃:后院。
橘:橘树。
阳山:地名,可能指代偏远的地方。
苓:茯苓,一种药材。
破睡:唤醒睡眠。
雪花茶:用雪水泡的茶。
春色酒:带有春天气息的酒。
无怨亦无德:没有怨恨,也不求有德行。
长年:长久。
心自宁:内心平静。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生活场景。诗人住在简陋的草屋中,四季都有兰花和菊花散发出芬芳的气息,显示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朴素生活的满足。他并不羡慕阳山的名贵药材,而是专注于自家后院的橘树,享受平凡的种植乐趣。

品茗时,雪花般的茶叶满碗,清新的茶香足以驱散困倦;饮酒之际,春色映入眼帘,满瓶的酒也带来心灵的慰藉。诗人强调自己与世无争,既没有怨恨也没有追求世俗的德行,内心平静,即使在贫困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其二)

不曾贪进不曾休,俯仰人间今白头。

一切有为皆妄幻,十方无碍足浮游。

谁言学佛须披衲,颇笑求仙唯造楼。

只有随缘是真谛,稳凭舟楫济安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其一)

世态攲危转觉难,年来宜我面西山。

高情不出窗几内,至乐亦非文字间。

愿得好风常款款,不妨流水自潺潺。

个中有味谁同享,俗子卑陬莫强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山人

自古山人合在山,山人何幸此偷安。

身闲不束休文带,发短聊簪子夏冠。

酒量自来惟恨窄,僦居随分不须宽。

惟馀骨髓缄封者,尽是君恩报答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山斋疏陋每焚香旁舍闻之而斋中不甚觉盖香随风以流也为四十言

闻时清透骨,聚处细成緺。

灰厚火得所,山深风奈何。

四窗都纸破,比舍得香多。

利彼与自利,吾心宁有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