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泐潭草堂清禅师偈三首(其一)

不识烦恼是菩提,若随烦恼是愚痴。

起灭之时须要会,鹞过新罗人不知。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生智慧与烦恼之间的关系。首先,“不识烦恼是菩提,若随烦恼是愚痴”这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真正的智慧(菩提)并不在于对烦恼的逃避或忽视,而是在于理解并超越烦恼本身。这里的“烦恼”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各种困扰、痛苦或不顺,而“菩提”则象征着觉悟、智慧或内心的平和。

接着,“起灭之时须要会”,这句话强调了在面对烦恼时,应当学会观察它们的生起与消逝过程,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的,从而减少对它们的执着。这与佛教中“缘起性空”的观念相呼应,即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条件的,一旦条件改变,事物就会消失,因此不应过分执著于任何事物。

最后,“鹞过新罗人不知”,这一句以形象的比喻结束全诗。鹞(一种猛禽)飞过新罗(这里可能指一个地方或某种情境),却无人察觉,暗示了人们往往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对内心的真实状态缺乏觉察。这提醒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警醒,留意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洞察世界的本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鼓励读者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观察和理解,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提升。

收录诗词(3)

本明道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呈泐潭草堂清禅师偈三首(其二)

不识烦恼是菩提,净华生淤泥。

人来问我若何为,吃粥吃饭了洗钵盂。

形式: 偈颂

呈泐潭草堂清禅师偈三首(其三)

莫管他,莫管他,终日痴憨算海沙。

要识本来真面目,便是祖师一木叉。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芦华白,蓼华红,溪边脩竹碧烟笼。

闲云抱幽石,玉露滴岩丛。

昨夜乌龟变作鳖,今朝水牯悟圆通。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尘劫已前事,堂堂无背面。

动静莫能该,舒卷快如电。

莫道凡不知,佛也觑不见。

决定在何处,合取这两片。

荐不荐,更为诸人通一线。天下太平,皇风永扇。

形式: 偈颂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