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三)至劳

至哉勤绩,不盈不延。谁能颂之,我请颂焉。

于戏劳王,勤亦何极。济尔九土,山川沟洫。

至哉俭德,不丰不敷。谁能颂之,我请颂夫。

于戏劳王,俭亦何深。戒尔万代,奢侈荒淫。

至哉茂功,不升不圯。谁能颂之,我请颂矣。

于戏劳王,功亦何大。去尔兆庶,洪湮灾害。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多么崇高的勤勉政绩,不自满也不拖延。谁能歌颂它,我愿来颂扬。
啊,辛劳的君王,勤奋何其无边。你治理九州大地,山河沟渠皆得安。
多么崇高的节俭品德,不奢侈也不多余。谁能歌颂它,我愿来颂扬那。
啊,辛劳的君王,节俭何其深远。你告诫万代子孙,远离奢侈与荒淫。
多么辉煌的丰功伟绩,不骄傲也不崩塌。谁能歌颂它,我愿来颂扬此。
啊,辛劳的君王,功绩何其伟大。使你的亿万民众,远离洪水和灾难。

注释

至哉:多么崇高。
勤绩:勤勉的政绩。
盈:自满。
延:拖延。
颂:歌颂。
于戏:啊,表感叹。
劳王:辛劳的君王。
极:无边。
济:治理。
九土:九州,泛指国家全境。
俭德:节俭的品德。
敷:多余。
颂夫:颂扬那。
戒:告诫。
万代:万世,后代。
奢侈:浪费无度。
荒淫:放纵无度。
茂功:辉煌的功绩。
圯:崩塌,毁坏。
颂矣:颂扬此。
兆庶:亿万民众。
洪湮:洪水泛滥。
灾害:灾难。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君王勤勉、俭朴和功绩的古诗,通过对比和反复提问,强调了这些美德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颂扬的高标准。诗人通过“至哉”一词来表达赞叹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无奈,即这些美德虽然难能可贵,但在现实中却很难达到。

首先,“勤绩”指的是君王勤劳治国的美德,这里强调的是这种勤勉不为过度也不为不足,正如“至哉勤绩,不盈不延”,表明了对这份勤勉的赞赏和追求平衡的理念。

接着,“俭德”则是指君王节俭、不奢侈的美德。诗中写道“至哉俭德,不丰不敷”,同样地,这也是一种平衡之美,既不过度也不缺失。

最后,“茂功”描述了君王治国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这里的“至哉茂功,不升不圯”,则是对这种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其难以达到的完美状态的赞叹。

诗中多次出现“我请颂之”、“我请颂焉”等句式,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些君主美德的敬仰和愿意歌颂。每一节之后都有“于戏劳王”,则是指对君王勤勉、俭朴和功绩的赞誉与提醒。

这首诗通过重复结构,强调了对君王理想状态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四)至正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形式: 四言诗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五)至理

理何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顺则。

意彼刑法,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

所谓代刑,以道去杀。呜呼呜呼,人不斯察。

形式: 四言诗

二风诗十篇.乱风诗五篇(其一)至荒

国有世谟,仁信勤欤。王实惛荒,终亡此乎。

焉有力恣谄惑,而不亡其国。呜呼亡王,忍为此心。

敢正亡王,永为世箴。

形式: 四言诗

二风诗十篇.乱风诗五篇(其二)至乱

嘻乎王家,曾有凶王。中世失国,岂非骄荒。

复复之难,令则可忘。嘻乎乱王,王心何思。

暴淫虐惑,无思不为。生人冤怨,言何极之。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