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清源寺

往谪浔阳去,夜憩辋溪曲。

今为钱塘行,重经兹寺宿。

尔来几何岁,溪草二八绿。

不见旧房僧,苍然新树木。

虚空走日月,世界迁陵谷。

我生寄其间,孰能逃倚伏。

随缘又南去,好住东廊竹。

形式: 古风

翻译

被贬谪到浔阳城,夜晚在辋溪边休息。
如今前往钱塘,再次经过这个寺庙留宿。
转眼过了多少年,溪边的草木已两度轮回绿意浓。
不见了以前的僧房和僧人,只有苍翠的新树环绕。
时间如虚空中的日月流转,世间万物也在变迁中。
我的生命寄居在这其中,谁能避开命运的起伏呢。
顺应缘分继续南行,愿你好好守护东廊的竹林。

注释

往谪:被贬谪。
浔阳:地名,古代的一个县,现在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辋溪曲:辋溪的弯曲处,辋溪是古代文人常游之地。
钱塘:地名,即现在的杭州。
兹寺:这个寺庙。
尔来:从那时以来。
二八绿:形容草木两次轮回变绿,暗指八年的时间。
旧房僧:以前住在寺里的僧人。
苍然:形容树木茂盛而苍翠。
世界迁陵谷:世界的面貌在改变,如同山陵和山谷的变迁。
倚伏:指祸福相依,命运的起伏不定。
随缘:顺应自然的缘分。
东廊竹:寺庙东边走廊旁的竹子。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宿清源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流转无常的人生和世事的感慨。

“往谪浔阳去,夜憩辋溪曲。”这里借用“往谪”一词,既有旅途劳顿之意,又隐含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浔阳乃古地名,此处或指诗人曾经游历的地方,而“夜憩辋溪曲”则描绘出诗人在旅途中夜宿于溪边的情景,溪水蜿蜒曲折,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

“今为钱塘行,重经兹寺宿。”诗人此次再次经过这个地方,选择了清源寺作为歇息之所。这里的“重”字表明这不是第一次来到,而是有意无意之间又回到了这里。这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联结,以及对这个地方的一种依恋。

“尔来几何岁,溪草二八绿。”此句中,“尔来”即“自从你去后”,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溪边的野草已经长得很高,而且是二八(二十八)绿,即极其茂盛之意。这不仅描绘出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

“不见旧房僧,苍然新树木。”这里诗人感慨的是,再也看不到昔日寺庙中那些熟悉的僧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树木,它们茁壮成长,却又带着几分萧瑟。这是对旧友旧地无法长存的一种哀愍。

“虚空走日月,世界迁陵谷。”这两句诗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宇宙变幻的哲思。天上的日月在不断移动,世间万物也在不停地变化,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也是人生无常的一种写照。

“我生寄其间,孰能逃倚伏。”诗人自觉生存于这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却又无力回天。这里的“孰”字(读如“莫”)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困惑,似乎在询问自己如何能够逃脱这种宿命。

最后两句“随缘又南去,好住东廊竹。”诗人选择了顺应自然,不强求,对于未来的安排持一种豁达态度。这里的“随缘”二字,是佛家思想中对于因果和宿命的接受与顺从。而“好住东廊竹”则是对未来居所的一种期待,希望能够在一个安静、有竹林的地方得到片刻的宁静。

综观全诗,白居易以清源寺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于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切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柴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柴衣挟刀斧,草草十馀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形式: 古风

宿溪翁

众心爱金玉,众口贪酒肉。

何如此溪翁,饮瓢亦自足。

溪南刈薪草,溪北修墙屋。

岁种一顷田,春驱两黄犊。

于中甚安适,此外无营欲。

溪畔偶相逢,庵中遂同宿。

醉翁向朝市,问我何官禄。

虚言笑杀翁,郎官应列宿。

形式: 古风

宿简寂观

岩白云尚屯,林红叶初陨。

秋光引闲步,不知身远近。

夕投灵洞宿,卧觉尘机泯。

名利心既忘,市朝梦亦尽。

暂来尚如此,况乃终身隐。

何以疗夜饥,一匙云母粉。

形式: 古风

宿蓝溪对月

昨夜凤池头,今夜蓝溪口。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