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六)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骛。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秋天登上了滑台,此时的秋意已深沉。
独自漫步未能尽兴,思乡之情让我感到无趣。
晋宋时期多么荒凉,羌胡族四处游荡。
那时没有有效的策略,这里就成为了边防要塞。
战争器械徒劳地忙碌,江山稳固谁能保证。
趁着闲暇欣赏风景,感叹身世如过客。
惆怅地看着夕阳西下,远方的船帆飘摇不定。
北风横扫万里,南飞的大雁难以计数。
回家的心愿正强烈,但云沙变幻,路途迷茫。

注释

滑台: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秋已暮:指秋季已进入深秋时节。
独行:独自行走。
怀土:怀念故乡。
萧条:荒凉、冷清。
边戍:边境守卫的驻地。
兵革:兵器和甲胄,代指战争。
乘闲:趁着空闲。
临眺:登高远望。
游寓:游子寄居他乡。
飘飖:飘忽不定。
北风:冬季的寒风。
南雁:南飞的大雁象征离别和思乡。
浩然:广大、坚定。
云沙:形容沙漠或迷雾中的景象。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秋日登上滑台所见所感。开篇即以“台高秋已暮”设定了凄清的氛围,旅人独自一人,心中充满对故土的思念,却又感到无趣,这种矛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诗人通过“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骛”一句,勾勒出历史上的战乱与民族迁徙的景象,强调了边疆地区的动荡不安。接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则透露出诗人对战争策略和边防安全的关注,以及现实中的兵戈频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表达了诗人对于长期的战争状态感到的忧虑与无奈,同时也在肯定着山河的坚固不易侵犯。

接着,“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一句,显示出诗人虽然在闲暇时刻喜欢登高望远,但却又因为触景生情而感到悲哀。旅途中的居所也让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描绘了诗人在夕阳下的忧郁心境,以及对远方船帆的向往。而“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同时也映射出诗人的心境:北风无边际,象征着思念与寂寞;南雁则是秋天常见的象征,但数量不详,似是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未知。

最后,“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赞美。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历史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深邃氛围之中。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七)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

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

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

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八)

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

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

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

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