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其二)游南山

雕弓绣帽。戏马秦淮道。

风入马蹄轻,曾踏遍、淮堤芳草。

飞英点点,春事已阑珊,风雨横,别离多,断送英雄老。

功名终在,休惜芳尊倒。

谈笑下燕云,看千里、风驱电扫。

男儿此事,莫待鬓丝棼,汉都护,万年觞,玉殿春风早。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翻译

雕饰的弓箭和华丽的帽子,我们在秦淮河畔嬉戏
清风拂过马蹄,曾经踏遍淮堤的青草
落花飘洒,春天已接近尾声,风雨交加,离别频繁,催人老去的英雄
功名终究重要,不必吝惜美酒倾倒
谈笑间,我们将挥师北上,如疾风扫过燕云之地
男子汉应如此,切勿等到白发丛生,尽早实现汉都护的壮志,赢得玉殿春风的荣耀

注释

雕弓:装饰华丽的弓。
绣帽:精致的帽子。
秦淮道:秦淮河的道路。
风入马蹄轻:清风吹过马蹄,显得轻盈。
淮堤芳草:淮河堤岸的青草。
阑珊:即将结束。
风雨横:风雨交加。
汉都护:汉代的边疆守护者。
玉殿春风:宫殿中的春风,象征荣华富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英雄辈出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开篇“雕弓绣帽”、“戏马秦淮道”,设定了一个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场景,诗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如“风入马蹄轻”、“曾踏遍、淮堤芳草”,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丽图景。接着,“飞英点点,春事已阑珊,风雨横,别离多,断送英雄老”,诗人的情感开始由对春光的赞美转向对过去英雄时代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英雄凋零的感慨。

“功名终在,休惜芳尊倒”一句,表达了诗人认为即便个体生命消逝,但其功绩与名字仍将留存。紧接着,“谈笑下燕云,看千里、风驱电扫”,则是对英雄壮举的赞美,以及对其英勇事迹如同狂风巨浪般冲刷世间尘埃的描写。

最后,诗人转向劝勉后来者不要等待时光流逝,“男儿此事,莫待鬓丝棼”,并以“汉都护,万年觞,玉殿春风早”结束全诗,表达了对未来英雄的期待和祝福,以及希望他们能够及早崛起,如同初春的温暖之风般。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辽阔,通过对自然景物与历史人物的描绘,传递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深情与豪迈。

收录诗词(34)

王以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湘潭(今属湖南),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曾为国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只身一人从鼎州借来援兵,解了太原围

  • 生卒年:约1090年--1146年

相关古诗词

蓦山溪(其一)如虞彦恭寄钱逊叔

平山堂上,侧盏歌南浦。

醉望五州山,渺千里、银涛东注。

钱郎英远,满腹贮精神,窥素壁,墨栖鸦,历历题诗处。

风裘雪帽,踏遍荆湘路。

回首古扬州,沁天外、残霞一缕。

德星光次,何日照长沙,渔夫曲,竹枝词,万古歌来暮。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

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洞庭湖上银涛观。

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

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形式: 词牌: 虞美人

踏莎行(其二)

我自山中,渔樵冷族。一丘一壑平生熟。

朅来江海寄馀生,心兵语阱频奔北。

九里灵河,十分光烛。分辉借润须邻曲。

柳家兄弟莫瞋人,狂奴小户元低促。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其三)

位正三槐,光生九族。人间一梦黄粱熟。

迩来荆楚地行仙,卜居深在延原北。

笑问从前,谁调玉烛。当筵鲍老那能曲。

山中饮酒是生涯,欲归未果成烦促。

形式: 词牌: 踏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