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

晋委东都帝秣陵,岂无机会可争衡。

诸公坐视敌来往,一水反为国重轻。

北伐上章空有语,中流击楫竟何成。

登临不是多伤感,老却胸中十万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晋朝放弃了东都洛阳,难道没有机会再争夺天下?
各位官员坐视敌人往来,长江反而成了国家成败的关键。
北伐的建议只是空谈,中流击楫的决心最终未能实现。
登高远望并非只为伤感,而是因岁月流逝,胸中的壮志已老去

注释

晋:指晋朝。
委:放弃。
东都:洛阳。
帝:皇帝。
秣陵:古地名,今南京。
岂:难道。
无:没有。
机会:时机。
可:可以。
争衡:争夺天下。
诸公:众位官员。
坐视:袖手旁观。
敌:敌人。
来往:进进出出。
一水:长江。
反:反而。
为:成为。
国:国家。
重轻:重要与不重要的关键。
北伐:向北讨伐。
上章:呈递奏章。
空有语:只是空谈。
中流击楫:典故,表示决心。
竟:最终。
何成:有何成果。
登临:登高眺望。
多伤感:过于伤感。
老却:因岁月而消磨。
胸中:心中。
十万兵:比喻壮志或理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太初的《金陵怀古》,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晋朝东渡金陵后战略决策的反思。首句“晋委东都帝秣陵”暗示了晋朝政权南迁至金陵(今南京)的历史背景,而“岂无机会可争衡”则提出疑问,是否曾有机会改变局势。

接下来,“诸公坐视敌来往,一水反为国重轻”批评当权者面对敌情的消极态度,将长江视为无关紧要,未能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诗人以“北伐上章空有语,中流击楫竟何成”暗指北伐计划虽有壮志,但最终未能实现,讽刺了决策者的空谈和无果。

最后两句“登临不是多伤感,老却胸中十万兵”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并非仅为伤感,而是感慨岁月流逝,自己虽然年老,但心中仍怀有壮志未酬的遗憾,寓言自己或当时社会缺乏实际行动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金陵为背景,借古讽今,批评了历史上的决策失误,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国家复兴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1)

袁太初(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一丛花

东风吹恨著眉心。金约瘦难任。

西窗剪烛浑如梦,最愁处、南陌分襟。

香歇绣囊,尘生罗幌,憔悴到如今。

小花幽院夜沈沈。凉月转槐阴。

拂墙树动开朱户,又赢得、愁与更深。

青翼不来,征鸿难倩,流怨入瑶琴。

形式: 词牌: 一丛花

八声甘州

正阴阴、夏木听黄鹂,百啭语惺松。

乍钩窗意适,临池倒影,竹树青葱。

翠盖红妆窈窕,香引一帘风。

向晚追凉处,月挂梧桐。

何处楼头吹笛,渐玉绳低侧,河汉横空。

想调冰雪藕,清夜与谁同。

贮离愁、难凭梦寄,纵遣书、何日有征鸿。

房栊静,伴人孤寂,唯有鸣蛩。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山花子.成支使出侍姬,次穆季渊韵

雾阁云窗别有天。丰肌秀骨净娟娟。

独立含情羞不语,总妖妍。

持酒听歌心已醉,可怜白发更苍颜。

红烛纱笼休点著,月中还。

形式: 词牌: 山花子

六州歌头.渊明祠

柴桑高隐,丘壑岁寒姿。北窗下,羲黄上,古人期。

俗人疑。

束带真难事,赋归去,吾庐好,斜川路,携筇杖,看云飞。

六翮冥冥高举,青霄外、矰缴何施。

且流行坎止,人世任相违。采菊东篱。

正悠然、见南山处,无穷景,与心会,有谁知。

琴中趣,杯中物,醉中诗。可忘机。

一笑骑鲸去,向千载,赏音稀。

嗟倦翼,瞻遗像,是吾师。

门外空馀衰柳,摇疏翠、斜日辉辉。

遣行人到此,感叹不胜悲。物是人非。

形式: 词牌: 六州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