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石霜旧夺裴休笏,坐具只今君自留。
留放书房还会否,受降曾不费戈矛。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了一位元老来访的情景。诗人提到“石霜旧夺裴休笏”,暗示这位元老可能身份显赫,如同裴休那样曾拥有过珍贵的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的玉板)。接着,诗人说书房中的坐具被元老留下,流露出对元老来访的荣幸和对坐具被借用的调侃。
“留放书房还会否”一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元老是否会再来坐坐的好奇与期待。最后,诗人以“受降曾不费戈矛”来比喻元老的威望和影响力,暗示他的到来无需动用武力,仅凭人格魅力就能使人折服。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庄于谐,展现了苏辙在诗中既能表达敬意又能展现个人机智的特点。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请君却领弥天具,不欲终收陷虎名。
莫道昏沉非战罪,何如不战屈人兵。
犀箸金槃不暇尝,更须石上捣黄粱。
数钱未免河东旧,不识前朝大练光。
亲祀甘泉岁一终,属车徐动不惊风。
宓妃何预词臣事,指点讥呵豹尾中。
担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
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