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石屋彭君置生棺有感为赋四诗(其三)

苦欲辞簪绂,归来掩故园。

无过六百石,只对五千言。

倚树看蜩化,逢人笑舌存。

老龙且莫去,为我发狂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顺之所作的《闻石屋彭君置生棺有感为赋四诗》中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首句“苦欲辞簪绂,归来掩故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与故园重聚的心愿。这里的“簪绂”指的是官服和冠饰,象征着官职和权力,诗人通过“辞”字,形象地描绘出他想要摆脱这些外在束缚的决心。

接着,“无过六百石,只对五千言”,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官场的不满。他提到自己所担任的官职不过六百石(古代官俸的一种计量单位),而面对的却是繁杂的文字工作,即“五千言”,这里可能是指大量的公文或诏令。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官场琐碎事务的厌烦,以及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

“倚树看蜩化,逢人笑舌存”,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归隐生活场景。倚靠在树下,观察蝉的蜕变过程,这是一种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遇到人时,以轻松的笑声回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自在。这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最后,“老龙且莫去,为我发狂论”,诗人以老龙为喻,希望它不要离开,而是为自己讲述一番狂放不羁的故事。这既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由、洒脱生活方式的向往。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真正自由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其深邃的人生思考和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闻石屋彭君置生棺有感为赋四诗(其四)

吾与尔皆梦,相看一笑时。

拘拘亦何恶,役役尚如斯。

丛桂山中约,枯槎海上期。

胡为更羁绁,有愧故人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寺中访后渠崔侍郎不遇次韵

为访高人馆,联镳出近坰。

并从金地入,不见玉山形。

榻尚留仙麈,云疑隔使星。

无人问奇字,载酒只空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济上别钱副使

木落村逾迥,洲回水更包。

乱泉舂急峡,短日漾寒郊。

问俗非吾土,逢君似旧交。

笑谈方此始,何事又相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肴]韵

点苍山歌赠雪屏赵考功

点苍山,十九峰,峰峰巧削玉芙蓉,炎天赤日雪不融。

峰顶涌出十九泉,一峰一泉相萦缠,流到峰前共一川。

雪花乱落绿波里,迭岛连洲镜中起,是为巨海名西洱。

蒙舍当年控百蛮,山水中间凿两关,一夫守此百不攀。

圣代垂裳九夷附,此地千秋罢烽戍,洱海行人日夜渡。

剪除蓬藋疏街衢,歌钟绮衣盈路隅,昔日不毛今雄都。

山中鸡犬散不取,山下乌蛮种禾黍,况乃儒风似邹鲁。

纷纷犀象走王庭,怪石亦具山水形,尽辇中州作画屏。

羡君结庐山之窟,窗里诸峰互出没,夜夜读书常映雪。

十年簪笏系朝班,位高官要身不闲,惟有清梦到故山。

余亦平生好奇者,一说名山心若洒,何时与君共坐雪峰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