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井方圆庵阅宋五贤二开士像

独寻招提游,果得世外欢。

昔贤所栖集,画像藏屋端。

山僧启锁鱼,不待啜茗乾。

修广各异制,精采俱生完。

堂堂苏长公,英气邈难干。

筇杖紫道服,天风吹袖宽。

清献薄须眉,示我铁肺肝。

尚馀所施物,片石椭而寒。

侍郎胡金华,高括侍中冠。

眉间可容掌,手版出中单。

颍滨与淮海,秋色亚层峦。

参寥独缁衣,颔髭茁茅菅。

最后辨才师,文茵高座安。

空山一室内,举目皆龙鸾。

再拜倾挈壶,喜极重悲酸。

去之三百载,归路何漫漫。

斯人为列星,下视虫沙繁。

宁不念学子,道术救彫残。

抵舍亟摹貌,微哉难控抟。

梦中傥未遇,展诗时一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张雨探访龙井方圆庵,观赏宋代五位贤者和两位僧侣画像的体验。诗中充满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的开头“独寻招提游,果得世外欢”,表达了诗人独自探访寺庙的喜悦,仿佛找到了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接着,“昔贤所栖集,画像藏屋端”描述了古代圣贤曾在此地聚集,他们的画像被精心收藏在屋内,象征着历史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

“山僧启锁鱼,不待啜茗乾”描绘了山中僧侣的热情款待,他们打开房门迎接客人,无需等待茶水完全冷却便能品尝。这体现了佛教中对生活的简单与自在的态度。

接下来,“修广各异制,精采俱生完”赞颂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无论是宽阔还是狭小,都保持着精致与完整。这不仅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也寓意着不同文化与智慧的融合。

“堂堂苏长公,英气邈难干”提到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其英气难以言表,象征着他的才华与影响力超越时空。随后,诗人通过描绘苏轼的形象,如手持竹杖、穿着紫色道服、天风拂袖,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气质。

“清献薄须眉,示我铁肺肝”则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苏轼的外貌特征,强调了他的刚毅与真实。同时,诗人还提到了苏轼留下的物品——一片石,形状椭圆且寒冷,象征着他的遗物虽小却蕴含深远的意义。

“侍郎胡金华,高括侍中冠”描述了另一位宋代官员胡金华的形象,他头戴高冠,显得格外尊贵。通过对比,诗人突出了胡金华的高雅与权势。

“眉间可容掌,手版出中单”进一步描绘了胡金华的仪态,强调了他的从容与优雅。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自然景观,提到“颍滨与淮海,秋色亚层峦”,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与山脉相映成趣。

“参寥独缁衣,颔髭茁茅菅”则描绘了一位僧侣的形象,身穿黑色僧袍,下巴长着茂密的胡须,如同茅草般自然生长。这不仅展现了僧侣的朴素生活,也暗示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

“最后辨才师,文茵高座安”提到了最后一位僧侣——辨才师,他坐在高高的座位上,周围铺满了华丽的垫子。这不仅体现了辨才师的地位,也象征着他在佛法上的深厚造诣。

“空山一室内,举目皆龙鸾”描绘了庵内的景象,即使在空旷的山中,也能感受到龙凤般的祥瑞与庄严。这不仅是对环境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映射。

“再拜倾挈壶,喜极重悲酸”表达了诗人面对古代圣贤画像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先贤的敬仰,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去之三百载,归路何漫漫”感叹时间的流逝,三百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但回程的道路却显得漫长而遥远。

“斯人为列星,下视虫沙繁”将古代圣贤比作天空中的星星,俯瞰着世间的一切,强调了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宁不念学子,道术救彫残”表达了诗人对学子的关怀,认为古代圣贤的智慧与道德可以拯救社会的衰败。

“抵舍亟摹貌,微哉难控抟”描述了诗人回到家中后急于描绘所见之景,但发现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难以完全捕捉其精髓。

“梦中傥未遇,展诗时一观”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梦中再次遇见古代圣贤的愿望,并期待通过阅读诗歌来重温这段经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11)

张雨(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 号:句曲外史
  • 生卒年:1283~1350

相关古诗词

无波古井水

古井何泓然,不食自甘冷。

去来绝攀缘,挽断辘轳绠。

唯有中宵月,圆中时照影。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清权尊师集中览庚戌见怀一诗感念今昔自伤之情

天既劳我晚,不如早息我。

奚止七不堪,于世无一可。

空山酒半瓢,秃发花三朵。

平生仲长统,谁能曲如锁。

形式: 古风 押[哿]韵

种树

植梓五十本,移松八百栽。

山灵借好雨,似为道人来。

青意争郁勃,细声亦吹洒。

松如稚子长,梓长未盈把。

吾衰讵能待,将以荫来者。

形式: 古风

三月十三夜对月

幽篁不见天,况乃见月色。

晴来春尚佳,岂不有馀日。

离离花气上,稍稍帘阴直。

啼鴂夜不眠,声欲碎岩石。

闻声思逾寂,悟赏在兹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