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垂训诗》是唐代诗人令超的作品,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首句“行藏虚实自家知”,意味着个人的行为和内心的真实,只有自己最清楚。接着,“祸福因由更问谁”则提出一个问题:人生的喜乐哀愁、顺逆得失,其根源何在?是否还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两句,强调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善行和恶行最终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鼓励人们行善积德,避免作恶。
“閒中检点平生事,静坐思量日所为”提示人们在闲暇之时回顾自己的过去,静心思考每日的行为,以此进行自我反省和提升。
最后,“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亏”表达了追求正道的决心,认为只要坚持正直的道路,自然会得到天地的庇佑和认可,不会受到损失或亏欠。
整体而言,《垂训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生哲学、道德修养以及因果报应等主题,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