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圆鉴上人游天台

西岭草堂留不住,独携瓶锡向天台。

霜清海寺闻潮至,日宴江船乞食回。

华顶夜寒孤月落,石桥秋尽一僧来。

灵溪道者相逢处,阴洞泠泠竹室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西岭草堂的生活挽留不住我,独自带着水瓶和锡杖前往天台山。
在霜冻清冷的海寺中,我听见潮水涌来,白天在江边船上讨饭后返回。
华顶山夜晚寒冷,孤月落下,秋天的石桥尽头,一位僧人独自走来。
在灵溪路上遇见了道者,幽深的山洞里,竹屋悄然打开。

注释

西岭:指西岭山脉。
草堂:诗人曾居住的草堂。
瓶锡:携带的水瓶和锡杖,象征出家修行。
天台:浙江天台山,佛教名山。
海寺:海边的寺庙。
潮至:潮水涨潮。
日宴:白天的宴会,此处指日间生活。
乞食:讨饭,指僧人化缘。
华顶:华顶山的山顶。
夜寒:夜晚的寒冷。
孤月:孤独的月亮。
石桥:秋天的石桥。
灵溪:灵溪,地名。
道者:修道之人,可能指道士或僧人。
阴洞:阴暗的山洞。
竹室:竹子建造的房屋。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生活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清贫自足、寂寥孤独生活状态的赞美之情。

"西岭草堂留不住,独携瓶锡向天台。" 这两句通过“西岭草堂”这个特定的地名,点明了诗人与僧人的告别场所,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别离的突然和仓促。"独携瓶锡"则描绘出僧人行走的孤独形象,表达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霜清海寺闻潮至,日宴江船乞食回。" 这两句诗,通过“霜清海寺”和“日宴江船”,勾勒出僧人行脚的艰辛与孤寂,以及对自然界的细腻感受。"闻潮至"则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而"乞食回"则显示了僧人的清贫生活和对佛法的坚持。

"华顶夜寒孤月落,石桥秋尽一僧来。" 这两句诗,通过“华顶夜寒”和“石桥秋尽”,营造出一个深邃幽静、人迹罕至的氛围。“孤月落”则增添了一份寂寥与冷清,而“一僧来”则再次强化了僧人的孤独形象。

"灵溪道者相逢处,阴洞泠泠竹室开。" 这两句诗,通过“灵溪道者”和“阴洞泠泠”,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色。“相逢处”则暗示了僧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而“竹室开”则展现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超然物外、寂寥自得的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赞美。

收录诗词(105)

李郢(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代表作有《南池》、《阳羡春歌》、《茶山贡焙歌》、《园居》、《中元夜》、《晚泊松江驿》、《七夕》、《江亭晚望》、《孔雀》、《画鼓》、《晓井》等,其中以《南池》流传最广

  • 字:楚望
  • 籍贯:长安

相关古诗词

送僧之台州

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

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

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

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郢自街西醉归马鞭坠失崔员外起秘书知其阙用皆许见贻俄顷之间二信俱至短长坚重价不相饶辄抒短章仰酬珍锡

蜀岩阴面冷冥冥,偃雪欺霜半露青。

铦刃剪裁多鹊媚,细鞘挥拂带龙腥。

崖垂万仞知无影,藓渍千年合有灵。

兰省贵寮蓬阁吏,一时缄赠到云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宁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夏日登信州北楼

高楼上长望,百里见灵山。

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

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

始得消忧处,蝉声催入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