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巴里坤

到此疑无路,群山裹一城。

光分太古雪,来及半天晴。

鼓角重开壮,风云百战平。

摩挲残碣在,唐汉未销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巴里坤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融。

首句“到此疑无路”,诗人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初入巴里坤时的迷茫与困惑,仿佛前路茫茫,无从寻觅。然而,随着视线的延伸,群山环抱中的一座城市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便是“群山裹一城”的景象。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群山比作保护者,将城市包裹其中,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接着,“光分太古雪,来及半天晴”两句,诗人通过光线的变化,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融合在一起。太古之雪,象征着历史的久远与积淀;而半天晴,则暗示着希望与光明的到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美丽,也寓意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光明。

“鼓角重开壮,风云百战平”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鼓角之声,不仅是战争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经历了无数战斗之后,风云变幻,最终迎来了和平的曙光。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与珍惜。

最后,“摩挲残碣在,唐汉未销兵”以一种深沉的笔调收尾。摩挲残碣,即抚摸着历史遗留的石碑,意味着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思考。尽管战争的痕迹仍在,但唐汉时期的辉煌并未完全消逝,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这一句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和平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巴里坤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30)

史善长(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上雪山

轮台束装日,先愁上雪山。

闻山积冰雪,上比登天难。

但意到日已春尽,未必冰雪不消残。

人言或太过,山灵岂终顽。

今来一千六百里,崎岖先入松门关。

是日微霰天昼晦,尖风刺面痛若刓。

关弁劝速行,迟恐雪封山。

前进后却皆迷漫,行李车薄笨,我车轻且坚。

辕驹既壮健,骖服亦调娴。

仆夫贾勇遂施鞭,二台山店饼熟茶已煎,少息养令筋力完。

从此上绝壁,仰面气生孱。

不复有径路,唯见巑岏高下坚冰相结连。

厚不知几丈尺,积不知几岁年。

左顾崖深黑无底,右盼雪拥白浮天。

中间冰滑不容趾,进寸退尺如牵逆水船。

赖有松栏曲折傍崖护,不然跌死从马日百千。

到此性命拼弃捐,啸侪呼侣众力攒。

巨鞭鞭马马人立,鲜血一道成朱殷。

马籍人力脊破蹄穿不暇顾,人助马力腰弯背屈不敢不息肩。

争鼓喉咙齐喝号,人足马足相盘旋。

更愁来车当顶压,串铃摇荡先令宽处避侧边。

一盘复一盘,盘盘上云端。红墙一角望见喜生颜。

譬若禹门到顶差一跃,跃上悠然入巨川。

又若两阵相持生死决,出死入生高唱凯歌还。

惊喜翻垂泪,坚忍尚握拳。

不是亲历那知难若此,却笑孙绰天台空赋未必全。

形式: 古风

三间房遇风

四鼓出门去,辘辘双轮驶。

手炉火尚温,仆夫呼止止。

百里三间房,屋低墙半圮。

我读西域志,风穴乃在此。

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

今来日正中,清绝无尘滓。

恨未一领略,空动子我指。

忽闻声隆隆,雷转空山里。

远自西南郊,徙觉振两耳。

顷刻人声忙,闩车缚行李。

我仆正饮马,人马仆如蚁。

地轴神鳌翻,天柱毒龙毁。

昆阳战正鏖,武安兵四起。

塞户齽齘坐,昏不辨匕几。

设想车行迟,吹化身余几。

入夜更怒号,诘朝殊未已。

干饼分充饥,谁暇问甘旨。

仆面愁无色,我转大欢喜。

奇境得奇观,陈编空载纪。

若非亲见闻,几将蠡测拟。

三日乃收声,开户作遐视。

蓬裂车空存,雪净天如洗。

御行善泠然,吾将笑列子。

形式: 古风

至哈密

将身裹入黄沙里,头昏气促口侈侈。

人烟一缕残魂起,伊州三日驻行李。

前去轮台千八里,南北两路唯所指。

雪山北行必过此,六月霜晴庶可矣。

三九雪片大于几,一堕僵葬层冰底。

南路风狂卷犀兕,时当阴凝或少止。

听说心惊红两耳,行路之难竟如是。

此身能得几回死,骨肉拼吹化虫豸,且领南行票一纸。

形式: 古风

苦水

一勺苦于我,铜瓶煎有霜。

投钱论百十,品味越寻常。

渴且攒眉饮,珍先让客尝。

熊丸吞已惯,况得润枯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