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书院

江陵于分宜,相去一问耳。

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

但看郑乡校,书院曷可毁。

毁之甚防川,天下纷然矣。

朝野乃相持,岂复有国是。

岿然鲁灵光,二泉九龙峙。

文庄去已久,并移忠定祀。

固赖贤守令,虚堂亦可委。

清风吹竹林,清泉流不已。

在下师文庄,在上侨可企。

不闻古大臣,休休无他技。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二泉书院》由清代诗人龚锡纯所作,通过对比江陵与分宜两地的距离,以及对二泉书院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首句“江陵于分宜,相去一问耳”描绘了江陵与分宜之间的距离之近,仿佛只需一问便可到达,隐喻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不应有障碍。接着,“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则表达了对两地文化的平等态度,强调了知识无远弗届,不分地域。

“但看郑乡校,书院曷可毁”一句,借用了古代郑国设立乡校以教化民众的典故,强调了书院作为教育场所的重要性,不可轻易破坏。接下来,“毁之甚防川,天下纷然矣”进一步阐述了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如同防止洪水泛滥,避免社会动荡。

“朝野乃相持,岂复有国是”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政治对立的现状,暗示了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或缺性。而“岿然鲁灵光,二泉九龙峙”则以鲁灵光殿和二泉九龙峙的景象,象征着稳固的文化根基和自然之美,强调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文庄去已久,并移忠定祀”提到了已逝的文人学者,表达了对他们贡献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体现了对后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期待。“固赖贤守令,虚堂亦可委”则赞扬了地方官员在维护文化传承方面的责任与作用。

最后,“清风吹竹林,清泉流不已”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持续流动。“在下师文庄,在上侨可企”表达了对文人的尊敬与追求,希望后人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不闻古大臣,休休无他技”则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真正的智慧和才能不仅仅在于权力或技艺,更在于品德和对知识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教育、文化、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传承、文化保护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和强烈呼吁。

收录诗词(2)

龚锡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酬赠马蓼庵

君家子长才绝奇,挥斥八极镇四维。

南浮江淮渺湖海,相如并起争陆离。

其后宾王才更好,斗酒濯足新丰道。

天子闻之呼入宫,从容坐论邦新造。

代有传人今至君,君才君识横扫千人军,唾落珠玉笔落云。

梁溪风月殊宽阔,会见觞咏能平分。

自是身从天上谪,阆苑蓬莱皆窟宅。

双瞳相对光奕然,不须重煮山中石。

东风瑶草青纷纶,好拨旧酿罗浮春。

与君共醉花影下,回首长安十丈尘。

海隅日出朝市新,太平天子明良臣,吾侪相与歌咏盛世风俗淳。

形式: 古风

秋海棠

一生弃置墙根底,三点两点秋如许。

露华洗出态转妍,薄命断肠谁诉与。

美人相对碧窗下,常避炎光爱幽处。

看君零落秋渐深,飒飒西风送愁绪。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听竹

萧萧客舍若为情,剪得湘江一片声。

风雨忽从霄汉下,佩环疑绕画廊行。

谁知夜静人偏醒,却为愁多听转明。

领略清音知不尽,露丛烟筱最纵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扫竹径

旧竹长新叶,枯叶下纷纷。

疏雨逗秋气,凉风生片云。

扫同乾土聚,烧任湿烟熏。

长夏艰薪火,聊兹用力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