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黄山人

面颊照人元自赤,眉毛覆眼见来乌。

倦游不拟谈玄牝,示病何妨出白须。

绝学已生真定慧,说禅长笑老浮屠。

东坡若肯三年住,亲与先生看药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面颊本就红润自然,眉毛浓密眼如点漆。
厌倦了游历,无意深谈玄妙之事,生病时也无妨露出白须显老态。
已经修炼出真正的定力和智慧,谈论佛法时常常含笑,仿佛老僧。
如果苏东坡能在此停留三年,他定会亲眼看先生炼制药炉的情景。

注释

面颊:指脸庞。
元自:本来就是。
赤:红润。
倦游:厌倦了游历。
玄牝:深奥的男女之事,这里泛指玄妙的道理。
白须:白色的胡须,象征年老。
绝学:极高的学问或修行。
真定慧: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老浮屠:老和尚,这里指修佛的人。
东坡:苏轼的别称。
三年住:长时间居住。
药炉:炼丹或制药的炉子,这里可能暗指修行。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题为《赠黄山人》。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在写给一位隐居于黄山之人的诗句,他通过描述自己面色红润、眉毛浓密而形容其貌相和善,同时表达了对佛学的理解与态度。

“倦游不拟谈玄牝”,表明苏轼在长时间的旅途之后,不愿再讨论深奥难懂的佛学问题,这里体现出他对于过于繁复的理论研究持有保留态度。而“示病何妨出白须”则透露出诗人对待老年生活的一种从容与豁达,甚至面对疾病也能泰然处之。

“绝学已生真定慧”,意味着苏轼认为通过修行和学习能够达到真正的智慧。这一句强调了实践与体验在求索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紧接着,“说禅长笑老浮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中的一些过分迷信或形式主义的批评态度,认为这些过于复杂的宗教仪式并非达到真理的必要途径。

最后两句“东坡若肯三年住,亲与先生看药炉”,则是苏轼表达了如果他能在黄山停留三年的愿望,并且希望能够与这位隐士一起观察煎药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知识交流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苏轼个人对于佛学和修行的一套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

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

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

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

牛羊烦呵叱,筐筥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

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并引

江干高居坚关扃,犍耕躬稼角挂经。

篙竿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

荆笄供脍愧搅聒,乾锅更戛甘瓜羹。

形式: 七言律诗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一)

饥人忽梦饭甑溢,梦中一饱百忧失。

只知梦饱本来空,未悟真饥定何物。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去年太岁空在酉,傍舍壶浆不容乞。

今年旱势复如此,岁晚何以黔吾突。

青天荡荡呼不闻,况欲稽首号泥佛。

瓮中蜥蜴尤可笑,跂跂脉脉何等秩。

阴阳有时雨有数,民是天民天自恤。

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

形容可似丧家狗,未肯聑耳争投骨。

倒冠落帻谢朋友,独与蚊雷共圭荜。

故人嗔我不开门,君视我门谁肯屈。

可怜明月如泼水,夜半清光翻我室。

风从南来非雨候,且为疲人洗蒸郁。

褰裳一和快哉谣,未暇饥寒念明日。

形式: 古风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

沛然例赐三尺雨,造物无心恍难测。

四方上下同一云,甘霔不为龙所隔。

蓬蒿下湿迎晓耒,灯火新凉催夜织。

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

奔流未已坑谷平,折苇枯荷恣漂溺。

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

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

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

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惟有支头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