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父母生我,耳聪目明。能思能索,手持足行。
至道难闻,宁虚此生。乘时勉学,敢告同盟。
这首诗《仁文书院(其一)》由明代诗人邹元标所作,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学习和知识追求的深刻见解。
首句“父母生我,耳聪目明”描绘了生命的起点,强调了天赋与感知能力的重要性。接着,“能思能索,手持足行”进一步阐述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与行动能力,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至道难闻,宁虚此生”则揭示了追求真理与智慧的艰难性,以及若不努力获取知识,生命将变得空洞无物的主题。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是古代文人墨客常有的情感表达。
最后,“乘时勉学,敢告同盟”鼓励人们把握时机,勤奋学习,并愿意与志同道合者分享心得,共同进步。这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态度的倡导,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群体合作与道德修养的价值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学习、知识与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不详
万历五年进士。同年,以疏论张居正夺情,得罪,廷杖戍贵州都匀卫。居戍所六年,研治理学有成。居正死,召拜吏科给事中,以敢言称。历官南京吏部员外郎,以母丧归。家居讲学几三十年,名扬天下。天启初还朝,进刑部右侍郎,拜左都御史。虽首进和衷之说,不为危言激论,仍为魏忠贤所忌。以建首善书院讲学事,为魏党所攻,被迫辞归。卒谥忠介。有《愿学集》
先立其大,在识本心。时时默识,海里寻针。
把柄在手,点铁为金。有鹤在林,遗我好音。
大明中天,千载一时。无参意见,无涉支离。
卓彼先觉,示我良规。上帝临汝,心实严师。
英贤济济,聚首一堂。商搉疑义,剖晰毫芒。
凤毛麟趾,规圆矩方。日新月盛,笃实辉光。
咬得菜根,百事可成。不负天子,不愧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