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普光寺

春来时,春红照我衔清杯。

老僧朴野自合道,只从一笑忘形骸。

秋时到,诗翁清瘦秋容老。

吟成兴尽可以归,一雨岩前恰初过。

劳生自适能几人,白云流水谁相亲。

黄金满屋莫使悟,悟便输他方外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名为《再游普光寺》。诗中描绘了两次游览普光寺的不同季节景象与心境变化。

首句“春来时,春红照我衔清杯”,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诗人手持清酒杯,仿佛在春日的红花映衬下,享受着自然的馈赠,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接着,“老僧朴野自合道,只从一笑忘形骸”两句,通过描写老僧的朴素与自然,以及诗人与之相会时的欢笑,表现了人与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

进入秋季,“秋时到,诗翁清瘦秋容老”,诗人以“诗翁”的形象自比,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自己的清瘦,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苍凉。然而,“吟成兴尽可以归,一雨岩前恰初过”两句,又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色时的豁达与满足,即使是在秋天的衰败中,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乐趣。

最后,“劳生自适能几人,白云流水谁相亲。黄金满屋莫使悟,悟便输他方外春”四句,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超越。诗人认为,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找到自我放松与快乐的人并不多,而真正的幸福或许在于心灵的自由与自然的亲近。他甚至提出,如果有人能领悟到这一点,那么这种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可能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甚至超越了外界的春景。整首诗通过对比春夏秋冬的景色与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724)

黄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字:勉仲
  • 籍贯:延平(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1044-1130

相关古诗词

中秋日宾兴宴

九十秋分今夜景,银色界中秋意静。

献贤时入帝王州,鼓瑟筵开山水境。

西风劲,衫袖冷。

遥度天香到酒边,中有醉翁吹复醒。

徘徊态,淩乱影。

急须行乐慰劳生,相得相忘无食顷。

姮娥信,诸生听。

一年人爱此回圆,十分仙桂都开尽。

自有清光随我身,游宝蜡何须秉。

明年谁是夺标人,史君推毂今何幸。

形式: 古风

赠天台禅鉴

逸兴东西自难卜,快可追风白花足。

巾飘飘,蓑蔌蔌。

每引三杯通道瓢,即陈一阕离尘曲。

独忘怀,人注目。

恐是秦渔来混俗,落花流水难拘束。

几度桃花春又复,戏玩人生荣与辱。

石火光中寄此生,故山休问归迟速。

东秦别后无行踪,忽见回辕自西蜀。

二十光阴一转头,新白已能班旧绿。

偶怀起灭寒生粟,盖亦超然坐观独。

便望云山归去来,无生之师在岩谷。

由禅而入从真修,休效诸山编语录。

如来藏里磨尼珠,走上玉炉光断续。

螺髻明,鹊巢惊。

向死生中脱死生,象罔得之方始灵。

扫除物我双何有,怀抱乾坤一混成。

十三位上窥忧喜,正法眼开无处避。

是时人道真仙子,方尚图中旧行止。

形式: 古风

通道瓢吟

通道三杯太和好,已同五气谁能到。

渐造醉乡方自然,忽体杳冥如得道。

坐上一时能两忘,万缘既断非吾我。

须期有物浑成时,先自醉乡聊得耗。

若从泰定真相逢,含尽三才是怀抱。

道方丧物无閒愁,休管垂杨与芳草。

感怀偶向桃溪路,落花流水年年去。

仙家日月无古今,此景示人人不悟。

青衣为我折幽芳,待插陶巾访真侣。

笑而迎,寂而处,五行自是无寻处。

空将日月怨春风,日月乌能离得数。

但明结果自然成,到了无生无一句。

圣贤绝口自难言,愚众摇头谁可度。

青衣两畔长须后,骎骎小骏山间走。

光阴犹长渭川叟,幸有云山静中寿。

大道杯,自然斗。

天游杳杳长庚吟,天乐陶陶紫玄酒。

宛如对月成二人,九老图中有无有。

形式: 古风

谢庄颜延之吟

千里共明月,彼此惟月知。

音信虽不闻,有月难为询。

对月祇自恨,中夜还窥人。

姝子想无寐,瞻望应敷陈。

既然默默得心腑,那更徐徐入庭户。

因笑延之题,殁为长不归。

一息已云往,宁复为归期。

稚子亦自晓,安用延之持。

希逸辨既妄,徒泄延之非。

两诗寓意□□好,云海沈沈杳无耗。

红颜销尽那得闻,惟胜知之遇凶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