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养蚕图

昔年蚕事传馀杭,以纸裹种来维扬。

一冬霜雪不甚冷,几番任向书楼藏。

时光又到二三月,焚香试拜马头娘。

蜷蜷细种活如蚁,手持鹅羽亲分将。

此时食叶须细叶,买叶却向城北乡。

一篮嫩绿不沾雨,青青颜色含轻香。

头眠刚到声寂寂,无风无雨调温凉。

越中仆妇最谙此,命伊率事居西堂。

二眠二起渐多食,分箔满室还满床。

夜来添叶直到晓,声如笔落纸奔忙。

三眠已老不食叶,腹中嫩丝含清光。

素丝吐尽结成茧,可怜自裹如入囊。

草山簇簇摘不尽,珠丸玉果盈倾筐。

缲车向风取凉意,轻轻抽得冰丝长。

从此织成罗与绮,从此染成玄与黄。

传与江城田舍妇,曷不努力兴蚕桑。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刘文如的《题养蚕图》描绘了蚕事从种养到收获的全过程,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农耕文化的赞美。首句“昔年蚕事传馀杭”追溯了养蚕的传统,接着写蚕种从杭州辗转至维扬,即使冬季霜雪也不减其生命力,被精心收藏于书楼。春天来临,诗人点燃香火祭拜蚕神马头娘,细致照料蚕宝宝,用鹅羽分拨它们。

随着蚕的成长,诗人描述了采食嫩叶、添叶忙碌的场景,以及蚕儿进入三眠后结茧的过程,形象生动。蚕茧如同珍珠玉果般饱满,缲车轻抽,冰丝绵长,预示着精美织物的诞生。最后,诗人鼓励江城和田舍妇人们积极投身养蚕业,体现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对劳动者辛勤劳作的敬意。

整首诗语言质朴,画面细腻,展现了古代蚕桑文化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丰收的期待,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收录诗词(3)

刘文如(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汉金釭

赵家姊弟能音乐,大燕轻盈小燕啄。

一朝选入汉宫来,君王宠爱生谣诼。

昭仪绝幸住昭阳,彤朱髹漆百宝光。

涎涎尾摇金屋里,玉阶铜沓木仓琅。

壁带列钱在春殿,明珠翠羽如亲见。

繁华铸出黄金釭,屈曲夔纹锁双燕。

繁华千载尽成空,甘为绨封自绝宗。

太息曹宫赫蹄药,椒香别殿怨东风。

此釭小劫天所弃,千载沈埋在何地。

拾得圆镮归我家,为检《汉书》证古器。

团圞想见飞燕时,开匣摩挲手自持。

温柔乡冷今何处,不若寒金可咏诗。

女师我爱班家淑,辞辇归来守幽独。

万载传流赋一篇,莫共伶元外传读。

形式: 古风

题石室藏书图

盥手披图看遗迹,图中石室神仙宅。

卷轴参差叠六经,都是慈亲手所积。

当日严亲游历时,慈亲彝训在书帷。

自课四声通韵语,膝前把卷胜名师。

敬睹遗容开泪目,依稀小榻依花木。

秋庭新爽扇凉生,石室紬书随意读。

幼学初资慈教成,壮学还因严训行。

一品紫泥封诰后,圣人许说显亲名。

形式: 古风

真子飞霜镜歌

斋中金石雅堪咏,宝匣初开窥古镜。

谁人铸出碧菱花,一片清光月同净。

真子作镜名飞霜,背铸梧桐栖凤凰。

真子一去不复返,造象依然镜里藏。

琳琅修竹戛清影,几上剑光明耿耿。

破土龙孙解箨时,残春正暖何尝冷。

更有莲花出小池,珠盘翠盖走灵龟。

灵龟腹下成虚纽,好让丝绦系更垂。

镜背下方有池水,上方云气飘飘起。

顾兔天光照水光,千年不改常如此。

真子披衣坐竹林,却当初夏弄瑶琴。

七弦一拂动风雨,晴来忽激清商音。

倏尔长空变凉节,破晓霜华霏玉屑。

翡翠楼前片片明,鸳鸯瓦上丝丝结。

此时寒逼衣袂轻,月残霜落更虚明。

青铜内有古人在,琴上无声如有声。

此镜千年圆不缺,真子为谁疑未决。

若是山阴道上人,一舟相访霜如雪。

形式: 古风

题石室藏书图

选楼启匣爇香烟,共仰慈颜意黯然。

今日华封真一品,当时庭训比三迁。

半园花木归图内,万卷诗书在膝前。

石室洞天皆福地,好将仙馆说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