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大钦的《感兴十七首》中的第十一首,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道德的深刻见解。
首句“道心长寂寞”,开篇即点出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心,它往往在孤独与寂静中显现,暗示了追求真理的道路往往是孤独而艰难的。接着,“知识故多违”则指出,尽管人们努力获取知识,但往往与真正的道心相违背,暗含了知识与真理之间的距离。
“自得无生理,因知元化机”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自我实现与自然法则的关系。这里的“无生理”并非指没有生命,而是强调了通过内在的自我发现和理解,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运作规律(元化机)。
“昭昭非吾象,默默著先几”则以对比的手法,说明了显而易见的事物并非真正的自我(昭昭非吾象),而是在沉默中洞察先兆(默默著先几),强调了深入内省的重要性。
最后,“恒德静素思,冥然离是非”表达了诗人对于永恒道德和朴素思考的追求,认为在静默中思考,能够超越世俗的是非,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
“赐也不受命,多亿将安归”借用孔子的话,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思,认为不应被动接受命运,而应主动寻求自己的道路,找到归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心、知识、自我实现、自然法则、道德追求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