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山间牧童放牧的场景,充满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东山有牧,驱牛出屋。”开篇即展现出一幅晨起劳作的景象,牧童从东山出发,赶着牛群走出家门,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
“西山有牧,驱羊入谷。”接着,视角转向西山,羊群在牧童的引领下,步入山谷,寻找草地上丰富的食物。
“南山有牧,青峰是逐。”南山上,牧童追逐着青翠的山峰,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放牧的乐趣。
“北山有牧,白云可宿。”北山的牧童则与白云为伴,夜晚在云海中休息,生活简单而自由。
“牧子相邀,牛羊相目。”牧童之间相互邀请,牛羊也似乎懂得彼此的眼神交流,共同分享着这份宁静与和谐。
“牧兮归来,牛羊满腹。”日落时分,牧童带着牛羊归家,它们的肚子都已饱足,这一天的劳作圆满结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牧童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