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入杭呈王察判(其二)

古人糟粕在遗经,圣学非由积累成。

每向同中参孔释,时于异处别朱程。

一川水满源头活,半夜天高月色明。

下学工夫迟十载,小儒终是雾中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古人的糟粕还在遗留的经典中,圣人的学问并非堆积而成。
常常在相同之处参悟孔子和佛教的教义,偶尔在不同的观点中分辨朱熹的思想路径。
一条河流源头充满活力,夜晚天空高远,月光皎洁。
如果下苦功学习十年,小小的儒者仍然会在知识的迷雾中摸索前行。

注释

糟粕:指过时或不好的东西。
遗经: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
积累:逐渐增加、累积。
参孔释:参考孔子和佛教的教义。
异处:不同的观点或理论。
别朱程:分辨朱熹的思想。
朱程:朱熹,宋代儒家学者。
源头活:比喻事物的生机和活力。
下学:指世俗学问的学习。
工夫:努力或时间。
迟十载:晚十年。
小儒:自谦之词,指自己学问不深的人。
雾中行:比喻在困惑或迷茫中探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陆文圭所作的《辛卯入杭呈王察判(其二)》。诗中,作者以古人的智慧为引,强调圣人学问并非单纯积累而成,而是通过比较和融合不同学说,如儒家孔子与佛教释迦牟尼的思想,以及朱熹的理学观点,来求得真知。他以流水比喻学问的源泉,认为只有保持思想活跃,不断探索,才能使学问鲜活。诗人自谦地说,如果自己未能早些下功夫深入学习,那么即使略有小成,也如同雾中行走,看不清大道。整首诗寓含了对学术研究方法的见解和自我反思。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辛卯入杭呈王察判(其一)

中州人物古犹今,复见风流正始音。

当日乘骢持绣斧,他年化鹤度青林。

谁知救世安民术,即是求仙访道心。

鲸浪驾风吹未散,溪山何处独追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和心渊雷雨地震诗

天公恶作剧,翻手变炎凉。

海运三山动,江高数尺彊。

震雷惊失匕,漏雨苦移床。

不虑填沟壑,真成老更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和邓善之寄王一初并见柬韵

抱拙投闲计未疏,但看岁晏复何如。

丹山碧水吟招隐,白发苍颜赋遂初。

逸少幽情谁与畅,元龙豪气未全除。

柴门有客迂双屐,何不相逢许史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刘浚见贽韵

踽踽凉凉莫我知,读书渐懒任嘲师。

荷锄亦欲耕绵上,把钓因思入汉陂。

姑让著鞭先士稚,何须举扇障元规。

巴人白雪难同调,今古应无两子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