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三首(其一)

北院槐树阴,日光午未杲。

南院阴不到,杲杲达昏晓。

同时所种花,南黄北青了。

青者岂不喜,阴多露亦少。

黄者岂不怜,脉炼气深老。

不信待他日,花开看谁好。

人生立功名,岂在迟与早。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南北两院的槐树和花朵,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功名追求,并探讨了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首句“北院槐树阴,日光午未杲”,描绘了北院槐树在阳光下的景象,虽未直接提到阳光的强烈,但通过“未杲”二字暗示出阳光尚未达到最强烈的程度,为后文的对比埋下伏笔。

接着,“南院阴不到,杲杲达昏晓”形成鲜明对比,南院因缺少阳光而显得阴暗,阳光从清晨持续到傍晚,充分展现了阳光与阴暗之间的差异。

“同时所种花,南黄北青了”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南院的花色偏黄,北院的花色偏青,暗示了环境对生长状态的影响,同时也预示着不同环境下个体发展的不同结果。

“青者岂不喜,阴多露亦少;黄者岂不怜,脉炼气深老”这两句诗将前文的对比具体化,青色花朵可能因为阳光不足而感到遗憾,黄色花朵可能因为生长环境的限制而显得成熟老练。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朵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最后,“不信待他日,花开看谁好”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期待,暗示了无论环境如何,都有可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同时,这也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不论起点如何,通过努力和适应环境,都能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人生立功名,岂在迟与早”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强调了成功与否不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在于个人的努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不仅是对种花现象的反思,也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对比,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传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00)

宋湘(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 号:芷湾
  • 籍贯: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 生卒年:1757~1826

相关古诗词

种花三首(其二)

种木计十年,种花计一岁。

取适耳目前,亦贵使其继。

朝来买花苗,红紫杂琐细。

僮仆争艺之,顷刻一庭砌。

诘旦掇新华,良亦盛佳丽。

顾予独永怀,秋风会时至。

何不多种菊,以为晚节计。

形式: 古风

种花三首(其三)

瓜蔓三尺长,豆蔓三尺短。

绿叶何盘盘,一一穿篱眼。

篱眼纵且横,中间花为城。

行列既布置,深浅亦调停。

时时察虫蚁,保护根与茎。

灌溉苟不惰,理可回干晴。

形式: 古风

夜雨

连日天气蒸,春光快花剪。

楼阁生暮阴,顿失棉衣暖。

幽人观化心,事事不得懒。

一更纸窗鸣,二更声忽断;

三更启户出,掌湿不可卷。

始知春雨细,一使春风软。

檐响始不闻,树滴渐可辨。

水虫涩新吟,炉烟回虚转。

不觉倍怀人,残灯伴孤馆。

形式: 古风

孤鹊诗并序

无侣复无巢,日夕旅即次。

一枝岂有择,双栖若无意。

尔鹊何为者,得非抱贞义?

方春二三月,群飞竞相媚。

乐生物之情,志勤物之事。

而鹊处其间,不闻亦不避。

莫或余敢侮,侮者自不至。

有时风动枝,略效雨缩翅。

晴干听天时,欢喜付人世。

此岂果鹊情,无由道鹊志。

荧荧檐际星,照影不到地。

明当复归来,独客户且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