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六首(其三)

待船日日恨船迟,船头水声无断时。

昨夜天清好新月,谁家学得画蛾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棹歌六首(其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等待船只时的内心情感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首句“待船日日恨船迟”,直接表达了诗人因等待船只而产生的焦急与无奈之情。每日的期待化为对时间流逝的不满,船迟迟不来,让诗人的心中充满了焦灼。

接着,“船头水声无断时”一句,将视线转向了等待中的场景。水声不绝于耳,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与诗人内心的烦躁形成对比,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等待的漫长。

“昨夜天清好新月”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图。清朗的夜空下,一轮新月高悬,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这样的景象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背景。

最后,“谁家学得画蛾眉”一句,借用了古代女子化妆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这里的“画蛾眉”并非实指,而是象征性的,寓意着对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或情感的渴望与珍惜。通过这一比喻,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在描绘等待之苦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综上所述,《棹歌六首(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等待过程中的复杂心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300)

傅若金(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汝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 籍贯: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
  • 生卒年:1303—1342

相关古诗词

棹歌六首(其四)

攀柳莫攀当路柳,系船须系上风船。

当路人行无好树,上风浪小得安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棹歌六首(其五)

去年船里逢端午,今年船里又端阳。

九节菖蒲本仙药,如何曲曲似愁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棹歌六首(其六)

宁向泥中弃莲子,莫向水上种桃花。

莲子出泥终见藕,桃花随水不还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魏元君坛戏和陈彦高

衡岳仙成只可闻,南昌何处觅夫君。

邻儿狡似东方朔,偷得金桃不见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